《飞跎全传》语言特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飞跎全传》语言特点

《飞跎全传》语言特点   摘 要:出现在清朝康乾年间邹必显的《飞跎全传》,是一本很特别的话本小说,它通篇用扬州话写成,几乎使用的全是市井方言俚语,并且活用这些方言,呈现出独特的油滑笑谑的风格。   关键词:《飞跎全传》 语言 方言 油滑笑谑   《飞跎全传》是一部由扬州方言连缀而成的小说。与一般小说使用方言不同的是,《飞跎全传》几乎全书使用的都是方言俚语,在叙述、对白、描绘中,大量使用扬州方言里的俗语俚语。而这些语言又在各种技巧之下,呈现出与一般小说迥然不同的油滑笑谑的风格。本文试从这两个方面探讨《飞跎全传》的语言特点。   一、小说记载扬州话的特点   1.大扬州的方言   今天扬州的行政区域小于古代。清朝初年,扬州府领州三,即泰州、高邮、通州;县七,即江都县、仪真县、泰兴县、高邮县、宝应县、兴化县、海门县。康熙十一年,海门并入通州。雍正二年,改仪真为仪征。雍正三年,通州升直隶州,以如皋、泰兴往属。雍正九年,析江都置甘泉,与江都并为府制(治。治所,官衙所在地)。乾隆三十三年,增设东台县。邹必显然是康乾时人,那时扬州除了今日的广陵、邗江、仪征、江都、宝应、高邮等地区外,还包括今日泰州区域和盐城、南通等市的部分地区。所以,小说运用、记载的扬州方言是一个“大扬州”的方言,地域上应该包括上文所提到的地区。在这里,我们把这种扬州方言称为广义的扬州方言。   小说中很多方言仍流行于扬州和上文提到的一些地区,比如“闹包子”,《泰县方言志》中有所记载:“【闹包子】无理取闹的人。”[1]扬州方言中将无事生非、无理取闹的事件也称为“闹包子”。   2.方言显示的文化特点   《飞跎全传》使用的扬州方言,多是活语,即口语,少用成语典故方言。   口语本来就具有丰富的生活性,语言通俗,概括事物概念也比较形象生动。例如“抓守备”一词(语出第一回《猛古儿朝王进宝 石不透出世跳跎》“还有一位抓守备,名唤抓金豆子,按上界油透星临凡”),实际是“抓手背”的谐音,用这样一个动作形象地反映出“无计可施的样子”[2]。守备位居重要军职,但遇事只会“抓手背”,小说的讽刺意味十足。这种日常用语极富滑稽色彩,往往能直截了当地惹人发笑。   有些方言,例如“没脚蟹”,“夹叉螺蛳”。现在扬州仍有此语,《扬州方言词典》解释没脚蟹是比喻无依无靠的人(多指寡妇)[3],而夹叉螺蛳是“碍事”的意思[4]。蟹、螺蛳等等用于口语,说明了这些东西在扬州常见,显示了扬州地处水边的地域特色。   这些方言中有表现人们日常生活经验的谚语,有当时特定人特定对象使用的隐语,以及幽默的歇后语等等。例如“癞蛤蟆垫床脚——死撑”,如皋亦有谓“乌龟垫床脚——硬撑”者,《泰县方言志》中也有:“癞宝垫床脚——硬撑。”[5]在小说中用以讽刺石信实力有限,勉强请客,硬撑门面。“三十几年的鸡眼,都忘记修(羞)了”更是直截了当的讥讽。   再比如流行于当时扬州的隐语:猛古儿——银(语出第一回《猛古儿朝王进宝 石不透出世跳跎》):   忽有报小嘴的启奏道:“今有大西洋红毛国野人,自称海外天子,差殿下猛古儿前来献宝进贡,还有不言所表。”……又要将猛古儿与王见留下陪伴太子,只令畲贝走回本国。   猛古儿,系蒙古语词。《直语补证》蒙古儿条:“市井以为银之隐语。”[6]《直语补正》载《频罗庵遗集》卷十四,专记民间口头俗语。《频罗庵遗集》乃清朝梁同书所撰,清嘉庆二十二年出版,正好与上海本所载《飞跎全传》同时。梁同书是钱塘人,说明当时扬州、钱塘市井皆有此语。这可能是元的影响,只是时间久远,市井已无法考究,而把这个词作为隐语了。《元明戏曲中的蒙古语》记载了清代刊印的戏曲剧本选集《缀白裘》以及清笔记小说《醒世姻缘传》等中把“猛蒙古儿”作为银的隐语的例子[7]。   在书中,“猛古儿”就是海外天子的殿下,海外天子派遣他来进贡腊君,正如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腊君正好将猛古儿留下当作人质,以便索取更多的宝物。这“猛古儿”不就是腊君眼里的“银子”吗?这个隐语在书中一出现,便会引来会心的微笑。   特殊的方言、俗语、俏皮话、歇后语之类,往往直接联系社会生活最时髦的风气,是社会生活最快捷的产物。如书中出现的“发广东财”等等,我们不难从这些俗语俏皮话中看出扬州与外界交流的痕迹,得以窥探当年扬州的侧影。不经意中,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便展现在我们面前。   二、油滑笑谑的风格   《飞跎全传》并没有满足方言本身的生动,它用各种技巧创造出一种滑稽促狭而又淋漓尽致的语言,极致的笑谑风格与扬州民间方言的不羁而又油滑的腔调水乳交融,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1.帝王君臣身份与鄙俗语言的反差形成搞笑   第一回腊君召见海外天子的使臣,“坐在上面,自言自语,没盐带酱,翻来覆去”,看到海外天子所进贡的宝物,“真正银子是白的,眼睛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