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古汉语中“层次”义量词及其兴替
上古汉语中“层次”义量词及其兴替
【摘 要】上古汉语中表示“层次”义的量词有“成”“层”“重”“辟”“袭”“增”“絫”七个,其用法各有特色,但在其语法化历程中只有“重”“层”两个沿用至今,这是由其语法化过程中的语义滞留原则所决定的。
【关键词】出土文献 层次 量词 兴替
综合考察先秦两汉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量词使用情况来看,上古汉语中表示“层次”义的量词主要有“成”“层”“重”“辟”“袭”“增”“絫”七个,其中“成”用作量词出现时代最早,汉代以后便逐渐少用,为新兴量词“层”“重”所替代;而“辟”“袭”“增”“絫”则各有专职,只能应用于特定语境中,使用频率均很低,随着“层”“重”语法化的进一步发展及其泛化,也在词汇兴替中迅速消亡了;只有“层”“重”两个沿用到现代汉语中,成为最常见的“层次”义量词。
表示“层次”义的??体单位量词,出现最早的是量词“成”,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量词“重”或“层”。《广雅·释诂四》:“成,重也。”《周礼·秋官·司仪》:“将合诸侯,则令为坛三成。”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三成,三重也。”又,《吕氏春秋·音初》:“为之九成之台。”高诱注:“成,犹重。”量词“成”先秦文献多见,例如《尔雅·释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再成锐上为融丘,三成为昆仑丘。”《山海经·西山经》:“东望恒山四成。”又,《中山经》:“有草焉,方茎而黄华,员叶而三成,其名曰焉酸,可以为毒。”《楚辞·天问》:“璜台十成,谁所极焉?”两汉仍可见,如马融《长笛赋》:“讬九成之孤岑兮,临万仞之石溪。”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渐台临池,层曲九成。”表“层次”义的量词,后世多用“层”。有趣的是,先秦两汉魏晋六朝简帛文献中“成”仅4见,且3例为《老子》相同文句的不同版本,另一例见于《上博简》的远古神话传说《容成氏》。《郭店楚简·老子甲篇》26—27:“九成之台甲□□□□□□□足下。”按整理者注,“甲”疑为“作”之误,简文缺字依帛书甲本可补作“于羸土百仁(仞)之高台(始)于”。《马王堆帛书·老子甲》57:“九成之台,作于羸(蔂)土。百仁(仞)之高,台(始)于足【下】。”《老子乙》200下-201上:“九成之台,作于蔂土。”《上博简·容成氏》44:“是乎作为九成之台。”《老子》“九成之台”,今本多据王弼本作“九层之台”。[1]但用于称量重迭积累的事物时,先秦时代一般用“成”或“重”来表示,敦煌庚本《老子》亦作“成”,可见今本书作“层”者,当为后学所改写,而非原貌。
量词“层”是现代汉语最常见的表“层次”义量词,《说文·尸部》:“层,重屋也。”由此引申作称量重迭、积累事物的量词,出土先秦文献均未见,而从传世文献看最早见于《老子》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但从简本和帛书本《老子》来看,“层”当作“成”,《汉语大词典》“层”之量词义以此为书证,不确。此后则较为多见了,例如:《山海经·海外西经》:“云盖三层。”《盐铁论·救匮》:“夫九层之台一倾,公输子不能正。”《说苑·正谏》:“楚庄王筑层台。”《列女传·辩通传》:“王疑之,乃闭虞姬于九层之台。”张衡《七辨》:“重屋百层。”王粲《大暑赋》:“重屋百层。”刘梁《七举》:“鸿台百层,干云参差。”王逸《机妇赋》:“结灵根于盘石,讬九层于岩傍。”《汉语大字典》“层”之量词义书证为王之涣《登鹳雀楼》,显然失之过晚。“层”是一个具有远大发展前途的量词,汉代以后逐渐在绝大多数语境下替代了“成”和“重”,成为现代汉语中使用最为广泛的表“层次”义的量词。
量词“重”来源于“层叠”义,《玉篇·壬部》:“重,迭也。”由此引申为层次义量词。刘世儒先生认为:“若论语源,重该作緟;《说文》‘緟,增益也’,《玉篇》‘緟,迭也,复也’。” [2]用作量词,早在先秦文献中已经常见,例如《仪礼·乡饮酒礼》:“席于宾东,公三重,大夫再重。”《庄子·天下》:“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又,《列御寇》:“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之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韩非子·喻老》:“旄象豹胎必不衣短褐而食于茅屋之下,则锦衣九重,广室高台。”《说林上》:“则必锦衣九重,高台广室也。”而且,早在先秦时期量词“重”不仅可以称量具体事物的层次,而且可以称量抽象的事物,如《墨子·非攻上》:“若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逸周书·文传》:“生十杀一者,物十重,生一杀十者,物顿空。十重者王,顿空者亡。”两汉文献中,量词“重”的使用频率就很高了,其适用范围自然也进一步拓宽,如《礼记·郊特牲》:“君三重席而酢焉。”《礼器》:“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楚辞·天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淮南子·天文》:“天有九重,人有九窍。”《太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1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件)-高二地理学与练(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pptx
- gamma软件介绍课件.ppt VIP
- T_FSBMEA 0003—2025(牙科综合治疗机技术规范).pdf
- 宜搭低代码开发师(中级)部分考题.docx VIP
- 英语主谓宾定状补讲解[整理].pdf VIP
- GB50060-2008 3~110kV高压配电装置设计规范.pdf VIP
- 2025中水北方勘测设计研究有限责任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docx
- 社区工作人员真题含完整答案详解(全优).docx VIP
- 15.4 电流的测量 课件(共30张PPT)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九年级全册.pptx VIP
- 公司日常行为规范及管理制度.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