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心理障碍形成与克服.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心理障碍形成与克服

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心理障碍形成与克服   [摘 要]大学是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社会、家庭、就业等各方面的影响给正处于心理形成和走向成熟的大学生造成各种压力,长期的心理困扰使部分学生形成心理障碍,这在体育教学中表现得也很突出。通过分析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六种表现及产生原因,可以提出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 大学生 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 G804.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9-0101-02   体育教学中的心理障碍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认知与适应生理活动中产生的心理疾病的一种症状或轻微的心理异常。   一、体育教学中常见的心理障碍表现   (一)恐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体育教学中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学生对某一体育活动或具体的环境产生惧怕心理,即单纯性恐惧障碍。[1]另外,还有一种团体恐惧障碍在体育教学中也经常出现,主要原因是因为太在意同学对自己表现的不良评价产生持续焦虑所造成。有的学生动作技能水平低、身体素质差,经常受到负面评价,就会出现参加团体活动的恐惧。   (二)焦虑   焦虑,是个体预感到或对当前的困难产生的一种忧虑、紧张、不安的情绪状态。在体育教学中,一些学生面对体育成绩不能达标、补考、降级、淘汰,自己对提高成绩感到无能、无助,表现为烦乱不安、紧张、无法放松自己。焦虑可分为适度焦虑与过度焦虑两类。适度的焦虑是适应环境所需的,可提高学生的活动效率;而过度或长期焦虑,则表现出不适应性症状,行为上坐立不安,注意力难以集中。   (三)偏执逆反   逆反心理是个体反复遭遇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逆向反应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这种表现行为与主体按照特定的标准或社会规范对其进行引导和控制相反。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因重复同一错误而多次受到教师指责或批评,没有成功体验,长期感到受挫,对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教学方法,采用抵抗、不配合的方式;且常常对教师的教诲置之不理,以不完成动作、装病见习或者恶作剧等方式加以报复。这种报复心理若没及时得到抑制,任其发展,将产生更为严重的抵抗情绪、对立思维,甚至是破坏行为。   (四)抑郁悲观   抑郁悲观是种不良心理品质,严重的抑郁悲观是一种心理病态。其基本表现为“丧失”了对学习、生活及娱乐的兴趣,对前途失去希望,对人冷漠、对己悲观,对各种活动都不感兴趣;对困难与痛苦失去办法、不能自拔;受到委屈或遭到贬抑后, 思维迟缓、情绪低落、意志活动减退,常为一些小的得失而烦恼,久久不能释怀。   (五)自卑   一些学生由于受到教师的批评,其他同学看不起,出现自我效能感低。[2]自我否认,自卑感强,对学习动作技能缺乏信心的心理状态导致大脑活动积极性、主动性下降,从而使接收、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受到影响。其外部表现为完全失去信心、意志消沉;整天软弱呆滞、情绪萎靡、不愿与人交往,严重者出现抑郁型神经病的症状。   (六)冷漠厌学   冷漠包括缺乏积极的认识动机、活动意向减退、情绪低落、情感淡漠、思维停滞、意志衰退等。当一个人反复遭受无法克服困难与挫折时,就会退缩不前,不愿去感受这些困难与挫折,[3]并表现出漠不关心的心态来保护自己。具有这种性格的人,缺乏进取精神,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终日随波逐流。这种冷漠心理迁移到学习上,将最终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产生。   二、体育教学中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形成因素   (一)客观原因   1.教法不当。教学内容、方法形式及练习方法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体育难学”的念头。另一方面,教学要求过高或学生的能力(体质条件、素质水平、技能基础等)较差,难以达到教学要求,学生形成了惧怕困难的焦虑、抑郁等情绪。   2.社会环境。大学生还不具备独自面对瞬息万变社会生活的能力,在各种挑战或诱惑接踵而来的时候,容易迷失自我,形成各种不健康的心理。   3.家庭环境。学生从小受到歧视或虐待,自尊心严重受损,思想闭塞,缺乏必要的人际交往,长期忧伤、压抑、苦恼无处发泄;或在家中娇生惯养,一直享受过分的呵护溺爱,生活缺乏独立性,遇到挫折就畏难发愁;或身体虚弱,家庭、个人遭到重大不幸等,种种不良的家庭环境影响,会使人理想泯灭、生活萎靡、自暴自弃,进而造成性格上的自卑与怯懦,形成心理障碍。   4.学校环境。不良的体育教学环境,如高温、高噪、场地器材不规范等引起心情紧张压抑、烦躁、不安,为学生完成动作增加了难度,无形中也为学生完成动作预设了各种心理梯度。另外,学校不重视体育教学,教师业务素质的较低,对学生心理特点缺乏了解,对他们所犯的错误不能正确对待、处理不当;或不能客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