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糯一个研究中国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视角
糯一个研究中国南方民族历史与文化视角
【摘要】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许多民族地区,围绕糯的生产而衍生出的一系列文化事项构成了这些民族的“族性”,成为区辩“他者”的重要标识。本文即以糯为视窗,从历史民族关系、糯的社会生命、糯的未来三个层面,对糯在一些民族社会文化中的内涵与意义进行了简要的展示。旨在说明,我们对民族社会文化的认识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入手,尤其是“物”的切入点,看似不经意的东西,却是勾连整个社会文化的纽带,从中我们可以找寻到不同社会文化的价值,探索“物”内外的意义。
【关键词】糯;南方民族;物的社会生命
【作者】杨筑慧,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1
【中图分类号】C9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13)01-0109-009
水稻是禾本科稻属之一种,主要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根据生态地理分化特征,水稻可分为籼稻和粳稻两个亚种:由于长期的生殖隔离和地理隔离,它们彼此间在农艺性状和生理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无论籼稻或粳稻,根据大米淀粉性质的不同可分为粘稻与糯稻两类。粘稻米淀粉中含直链淀粉10%-30%,其余为支链淀粉,米质粘性小而胀性大,其中粳稻米的粘性又大于籼稻米。糯稻米淀粉则几乎全部为支链淀粉,米质胀性小而粘性大,其中粳糯米粘性最大。作为人类食物之一,糯米曾是中国南方以及东南亚一些民族的主食,并由此成为建构社会文化的基础,衍生出诸多的民俗事项,学术界通常将中国云南、贵州、广西某些地区,以及老挝、泰国、缅甸北部、印度阿萨姆地区喜食糯稻区域称为“糯稻栽培圈”、“糯稻文化区”。对糯的研究,不仅是从物的视角窥视其本身之特性及历史演变,也能据此探讨相关的社会文化问题。笔者认为,从糯的视角出发,我们可以认识到中国南方部分少数民族社会历史与文化的深层内涵,审视社会发展进程中生境与文化、国家与地方、权利与话语等问题。
一、糯的历史与南方少数民族
中国中古文献对糯多有记载,如《诗经》、《说文》等。但对其如何演化,农学家们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如有的认为???不构成一个单独的亚种,它只是籼稻或粳稻的一个衍生品种,由非糯稻驯化而来,是早期人类基于香味、口感等原因而作的品种选择,代代相传,并在以后的发展中培育了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品种。
糯的起源与亚洲栽培稻的起源有密切的关联性。关于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学界众说纷纭,学说异呈,至今尚无定论。普遍的认识是,亚洲栽培稻起源于沿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印度阿萨姆、尼泊尔、缅甸北部和中国南方。但关于具体的起源中心地带却仍存在诸多争议。由于在湖南道县玉蟾岩、江西万年县仙人洞和吊桶岩、浙江浦江县上山等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均发现有距今10000年以前的近栽培稻或古栽培稻遗存,且该区域还有数千个新石器时代农业遗址,一些学者认为,中国长江中下游流域是史前稻作分布中心所在。学者们不仅对亚洲栽培稻起源的年代和地区进行了系统研究,而且还对考古遗存中稻的种类进行了探究,如有的认为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稻以籼稻为多,广东马坝石硖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有籼稻和粳稻(距今约5000年),上海青浦崧泽遗址中出土有籼稻(距今约6000年),江苏吴县唯亭草鞋山遗址出土有籼稻和粳稻(距今约6000年)。在这些研究中,笔者注意到,虽然学者们对许多稻谷遗存的属性进行了籼与粳的区分,但并没有说明是糯性还是非糯性。如此,我们也就很难断定糯最早出现于何时。饶有意味的是,反映在文字上,“糯”的出现却早于籼和粳。据一些学者考证,粳最早见于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原作杭:“杭,稻属。从禾,亢声。”并说“梗,俗杭”,后又演变为“粳”。籼字的出现晚于粳,在《广雅》中首次出现。而在甲骨文中出现的“秫”,则被认为是“糯”最早的名称,《礼记·月令》中有“秫稻必齐”之言。它在《诗经》、《说文》中分别被写作“稌”和“稬”。如《诗经·颂·周颂·丰年》云:“丰年多黍,多稌”。宋人丁度《集韵》称:“称,同都切,音徒,稬稻也。”梗是糯的同义字,《说文》载:“稬,沛国谓稻日稬。”现代所言之“糯”字,出现于晋代吕忱的《字林》:“糯,黏稻也。”说明糯的种植与食用在中国已有较早的历史。下面我们关心的问题是:糯的历史与南方一些民族有何关联性?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这一问题:其一、从学者们的研究来看,稻作起源地之一是中国华南、西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一地区自战国末至秦汉时期就活动着“百越”、“蛮”等族群,或许人们也可以这样说,“百越”或“蛮”的先民参与了将野生稻驯化成栽培稻的过程;其二,在今中国南方少数民族中,糯食曾作为主食的族群主要以壮侗语族民族为主,而这些民族与古代的百越族群有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百越”是古代南方诸多族群的统称,该名称首见于《吕氏春秋·恃君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