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记忆交换反思礼物馈赠与社会流动.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记忆交换反思礼物馈赠与社会流动

记忆交换反思礼物馈赠与社会流动   摘 要:通过对物质文化的文献回顾,总结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透过物的观念反映;进一步探讨礼物作为交换与馈赠互动过程中的文化秩序;从而反思“物”与人的社会流动性。   关键词:礼物;记忆;交换;反思;流动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3-0069-04   一、“物”的记忆篇   在秋天的德国花园里,人们常可看到一些跳来跳去的小松鼠,把捡来的核桃搬运到某一个地方,意在留备日后享用,然而几天之后它们便会把这个所在地忘得一干二净,把辛辛苦苦搬运回来的核桃白送给来园中玩耍的儿童们。这是因为动物还没有像人类那样,学会用符号或者仪式来帮助其完成记忆行为。当然,人类的记忆能力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训练的结果。比如,我们对自己婴幼儿时代所发生的事情就几乎一无所知,但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语言的习得和思维方式的训练,记忆的习惯才慢慢地形成了……   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物或物质文化被视为人类创造与劳力活动的成果,学者们便以物质的新发现与新发明,来表征社会文化进展的程度,乃至于作为其进展的动力。比如,大家所熟悉的摩尔根《古代社会》[1]一书,便是讨论人类社会如何由蒙昧经野蛮发展到文明的过程。摩尔根在谈人类文化的进化时,是以物质文明作为不同文化阶段的主要判准。   20世纪20年代至60年代间,那种以空间取代时间来建构人类社会发展的“文明化”阶段的做法,很快就遭到后来具有支配性的经验论科学观的严厉批评,学者们认为物质文化只是用来证明社会真实或社会结构的附属物,并没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比如,H.Kuper[2]有关南非Swazi人衣服的研究,主要讨论由衣服的差别来反映并且维持因社会阶级、性别、年龄、职业、政治阶序以及族群的联结等而产生的社会区别。   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趋落没的物质文化发生转变,因反文化论而有结构马克思论及政治经济学等物质论逐渐兴起,开始强调物及物质文化本身有其自成一格的逻辑,所以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这种努力与观点,可清楚地表现在D.Miller的Material Culture and Mass Consumption[3]一书中。他建立了一个必须与客体化相互构成而没有个人或社会为文化创造的“独立主体”的文化理论,使物或物质文化及消费成为独立自主的逻辑与性质。   相对于上述物自身强调物的独立自主性的探讨路径,20世纪80年代发展出文化实践论,可以M.T.Taussig[4]有关哥伦比亚人及玻利维亚人的研究为例。在他的书中,当地人认为从资本家那里赚来的钱,是当地人被剥削的象征,是邪恶的或与恶魔交易而来的,因而这类钱均被随意花掉而不可投资于再生产;而传统生计经济的生产所得则是可以累积与成长的。这种重新将物质文化放回文化整体之中的新趋势,也可见于晚近发展的有关由物来探讨社会生活与心性的书籍中。   有关如何由物来探讨社会生活及其背后的心性,G.Simmel在他的《货币哲学》[5]一书中,表面上他处理的是货币如何从有价值物发展为功能性货币,但实际上对他而言,货币不只是主客体互动过程的交易手段,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因此,生活本质是基于心智。换言之,货币所代表的生活方式,主要便围绕在如何剔除情绪而依赖心智上。货币本身不仅是时代的创造,就如同艺术品一样,更具体表征着那个时代的特性或深层灵魂。这便成为由物的切入来探研生活方式与心性的范式。   二、“物”的交换篇   公元前450年左右,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记述了在他出生之前结束的希腊人战胜波斯人的那些事件。希罗多德认为,波斯人的失败并非仅仅是伟人的功绩所致,也不是众神的意愿,而是不同文化之间冲突的结果。希罗多德在书中描写了这样一个故事[6]:波斯国王冈比西斯遣特使去往埃塞俄比亚。国王试图借此勘察地形风貌以备侵略,并将其征服。不过,他叮嘱使者必须表现出非常友好的样子。使臣希望通过自己的诡辩老练镇住埃塞俄比亚人;他们向国王展示了各种各样的礼物,包括染织品和酒。令使者们惊奇的是,国王认为染织术把东西弄得不像原样,不过是个把戏而已。虽然国王喜欢酒的味道,但他讥笑波斯食品简直就是“大粪”,这种食品使得波斯人只能靠酒才能活到老年。国王说,埃塞俄比亚人民喝牛奶、吃熟肉,能活到120岁。冈比西斯听说了埃塞俄比亚国王的反应后勃然大怒;但是毫不奇怪,波斯人后来的侵略以失败告终……   “礼物”是人类学的一个关键概念。因马赛尔·莫斯《论馈赠》[7]一书的发表而成为人类学的热点话题。马塞尔·莫斯(Marcel Mauss是爱弥尔·涂尔干(Emile Durkheim)的外甥和最杰出的学生,是一个能力超群、学养非凡,而且胸怀坦荡、意志坚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