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马丁·布伯“对话”哲学在《拉维尔斯坦》体现.docVIP

论马丁·布伯“对话”哲学在《拉维尔斯坦》体现.doc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马丁·布伯“对话”哲学在《拉维尔斯坦》体现

论马丁·布伯“对话”哲学在《拉维尔斯坦》体现   [摘 要]美国著名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犹太裔作家索尔·贝娄的辞世之作《拉维尔斯坦》体现了犹太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的“相遇”哲学即“对话”哲学的观点。小说中主人公拉维尔斯坦及小说叙述者齐克的关系、及他们分别与其他人的关系都体现了马丁·布伯的二重世界的观点。本文通过阐述这两个主要人物及其他人的关系,旨在表达作者贝娄极力诉求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伦理要求。   [关键词]索尔·贝娄;《拉维尔斯坦》;马丁·布伯;“对话”哲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1 — 0096 — 02   索尔·贝娄是当代美国著名的犹太裔作家,因其“对于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而在1976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贝娄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十多部长篇小说,大量的短片小说、故事和剧本。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三次获得美国全国图书奖的小说家。2000年,84高龄的贝娄发表了第十部长篇小说《拉维尔斯坦》。该小说一经出版,就登上了《纽约时报书评》畅销书排行榜。已到耄耋之年的贝娄又一次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众多评论家对该作品进行了评论。该小说的情节极其简单,简单到有的评论家认为它没有情节。该小说包括三个部分:前两个部分主要是写主人公拉维尔斯坦一生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阶段,第三部分写叙述者齐克自己的一段濒临死亡的经历,同时两人的交往穿插其中。   评论家认为,贝娄的创作经常取材于他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周围熟悉的人。而《拉维尔斯坦》中的主人公拉维尔斯坦就被评论家认为是贝娄的好朋友艾伦·布鲁姆,而作者或叙述者齐克则是贝娄本人。但本文旨在通过阐述两个主要人物拉维尔斯坦和齐克的关系,及其与他人的关系,运用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理论分析这部作品,可以解析贝娄诉求人与人和谐相处的伦理诉求。   一、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   马丁·布伯是二十世纪德国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宗教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大英百科全书》称其学说对于二十世纪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因而被视为当代西方最伟大???思想家之一。他的“对话”哲学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他的两部代表作中:1923年的《我与你》和1947年的《人与人》,而这可以说是《我与你》的续篇。在这两本书中,布伯提出了人生与世界的关系存在着两重性的看法。一方面,人筑居于“它”之世界;另一方面,人也栖身于“你”之世界。人作为主体的存在,使人必须筑居于“它”之世界,利用“它”作为客体的意义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为了自我生存及需要,人必得把他周围的在者——其他人,生灵万物——都当做与“我”相分离的对象,与我相对立的客体,通过对他们的经验而获致关于他们的知识,再假手知识以使其为我所用” 〔2〕(P6)。同时,人不能仅仅把“它”,特别是他人作为客体,人也必须把他人看作与你“相遇”,与你平等相处的存在,是一个同时栖身于“你”之世界的存在。“当我与“你”相遇时,我不再是一经验物、利用物的主体,我不是为了满足我的任何需要,哪怕是最高尚的需要(如所谓“爱的需要”)而与其建立“关系”。因为,“你”便是世界,便是生命,便是神明。”〔2〕(P7)   受其影响,人看世界的方式也就相应地表现为“我—它”与“我—你”两种方式。同时,这两种人看世界的方式也是两种对立的人生观,而每个人对这两种人生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选择“我—它”的人生方式是把他人及其周围的事物当做异己的存在,当做为“我”使用的对象、工具;而选择“我—你”的人生方式则是把世界中的他人他物看成是与自己具有同等地位的独立自由的主体,是一种仁爱相待、互为主体的态度。布伯认为,“我—它”的“认识”“使用”产生的是人与物的冷漠关系,是一种错误的人生观,因为它把别人和世界当做欲望对象和期望目标看待,这样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流就很难达成,因而这也是人类痛苦的根源。而与此相反,“我—你”的相遇产生的是对话关系,大家相互平等,没有目的意图和欲望的阻隔。而这个“你”并不单单是指人,还指我们生活的世界,及世界中的他物,以及自然界的万物,强调物我和谐,及个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以下是笔者结合小说中的两位主要人物的关系及与其他人的关系,阐述布伯的“对话”哲学在《拉维尔斯坦》中的体现。   二、二重世界的体现   1.“我—它”的世界   在这部小说中,虽然拉维尔斯坦和齐克这两位主要人物的关系是“我—你”关系,体现的是“我—你”的世界,但是其他一些次要人物的人生观却和他们的不一样,他们有些的人生观所体现的就是“我—它”的关系,向我们展示的是“我—它”的世界。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拉维尔斯坦和他的同性恋伴侣尼基的关系,他们的感情似乎更多地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拉维尔斯坦总是要不断地满足尼基物质方面的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