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词研究性学习三个着力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代诗词研究性学习三个着力点

古代诗词研究性学习三个着力点   自从高中语文开设选修课以来,探究选修课的课堂模式从未间断,因此如何选择选修课的模式成为一个重要课题。高中选修课的教材处理应有别于必修课,选修课应在必修课的基础上深化拓展,我认为研究性学习是选修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对教学中的问题进行研讨、探究,以理解教材,加强文化积累,使学生体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过程,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探究问题的思维习惯,形成探究能力,实现选修课程的目标。下面以选修课解读苏轼为例,探寻在选修课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途径和方式。   作为古代诗词选修教材,对于苏轼诗词的学习,不再简单停留在几首诗词上,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作系统的梳理、深入地探究,解读苏轼的旷达情怀。在必修课的学习中,学生对苏轼的旷达情怀有了模糊的概念,选修课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引领学生对苏轼旷达情怀的背景、表现、成因、影响作深入的探究。笔者在教学中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实践。   着力点一: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旷达的背景   诗人作家都有不同的个性,如陶渊明的恬淡宁静、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辛弃疾的慷慨激昂、苏轼的超然旷达。这与他们的人生经历又紧密相关,因此,需要全面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   于是,我引领学生在课外认真阅读林语堂的《苏东坡传》、康震的《康震评说苏东坡》、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等作品,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涉猎有关苏轼的丰富资料,并制作成幻灯片在班级课堂与同学互相交流。我整合资料,拾其大要,梳理脉络,与学生再度分享苏轼旷达情怀的真实背景,让其深入人心。经过一番细读探究之后,学生对苏轼的人生经历有了全盘的了解。从苏轼出生到终老,其间大事学生都了如指掌。对苏轼刚毅坚强的人格精神,融通豁达的人生境界,旷逸洒脱的魅力形象,有了真真切切的感受。   着力点二:作品探究——深悟诗人旷达的心路历程   俄国教育家别里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的确,从不同角度比???是进行创造性阅读的重要方法意识。   众所周知,不同的作家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同一作家在不同时期的作品的情感亦有差异!“旷达”是苏轼的灵魂,是苏轼的代名词,但其旷达却有一段令人震撼的心路历程,不深入研读却无从知晓。任何诗词作品都是诗人在特定的背景下用以抒发情感的载体。因此,我和学生一起泛读苏轼不同人生阶段的作品,并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即苏轼被贬黄州、惠州、儋州三地各一首经典代表作:《初到黄州》《食荔枝二首(其一)》《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进行比较解读,感悟其在不同阶段的旷达情怀的不同表现,探究其旷达的心路历程。   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分别探究研读三首诗。学生在对苏轼的人生遭遇的全面深入地了解的基础上,现在结合作品就更容易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悟出诗人的情感变化。   第一小组解读第一首《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这首诗是诗人刚刚被贬黄州时的心情写照。在“知人论世”中已了解到苏轼此时的处境:刚刚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沦为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45岁正当中年,本是政治上飞黄腾达的最好时光,如今却被困在了犹如一口枯井的黄州,小组讨论中,学生达成共识,认为诗中颔联“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最能体现苏轼的旷达情怀。因为此时此境,悲伤落寞是人之常情,然而苏轼却有闲情逸致“知鱼美、觉笋香”!一朝廷重臣丢官被贬到这荒凉偏僻的黄州,没有怨天尤人,却尽情想象着享受当地自然的美味,这不就是其旷达的外在流露吗?颈联“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以梁代何逊、唐代张籍、宋代孟宾自比,我苏轼又不是第一人,何必内心不平衡呢?寻找一种自我慰藉的理由,不能不说这是诗人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乐观态度!但尾联“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带着诗人一种自我解嘲的情感。   第二小组解读第二首《食荔枝二首(其一)》“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首诗是被贬惠州时所作,学生在讨论中已清楚的了解到苏轼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黄州归来,东山再起,官至翰林学士、知制诰,仅次于宰相之位,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59岁的苏轼又一次大难临头,由显赫的三品官降至九品芝麻官,被贬到更偏僻的自然环境更恶劣的瘴疠之地惠州,此时的苏轼正遭受人生最沉重的打击,然而他依然高唱“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如果说《初到黄州》流露的还有些许的牢骚的话,那么在这首诗中这种情绪早已荡然无存,表现的是愿意成为惠州岭南的普通一员的阳光心境。这不是他的虚假做作,而是他的人生境界达到足够高度时的自然流露,此时的苏轼已有吟啸风雨的坦荡胸怀,有一种“既来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