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竹笛指颤音技法的流派及其文化特色.docVIP

浅析中国竹笛指颤音技法的流派及其文化特色.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中国竹笛指颤音技法的流派及其文化特色

浅析中国竹笛指颤音技法的流派及其文化特色 内容摘要:文章对中国竹笛的历史发展状况做了简要的概述;结合民族区域文化和中国竹笛的流派、演奏风格、作品创作等方面的主要特征,对中国竹笛的指颤音技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探究蕴含其中的民族区域文化特质。 关键词:中国竹笛 ; 指颤音技法; 流派 ; 文化特色 The Chinese bamboo flute of easy unpack points out that the shake skill and technique sect reaches such cultur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XiaoYao Abstract: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state to the Chinese bamboo flute of article was act the profile summary ;Unite the sect with the Chinese bamboo flute of nationality area culture 、Give an instrumental performance style 、Main features of respect developments such as works creative work and so on ,The finger shake skill and technique to the Chinese bamboo flute has been underway analysising against researching ,The nationality area culture probe into to imply in it attribute 。 Keyword :Chinese bamboo flute ; points out shake skill and techniques ; sect ; culture distinguishing feature 一、中国竹笛的历史发展概述 中国竹笛源于新石器时期产生的骨哨。1977年,中国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约八千年的浙江省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遗址发现了160件骨哨,此后,又在河南省贾湖文化遗址中发现了20多支骨笛。经有关专家鉴定,这些骨哨、骨笛与中国竹笛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一支骨笛上能够吹奏出完整的五声音阶)。已故赵松庭先生认为“中国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所有管乐器的鼻祖。”近年来,中国考古工作者在湖南省马王堆三号汉墓(B.C168)中发现了两支横吹的竹笛;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县罗泊湾一号墓发现了一支带七个指音孔横吹的竹笛。因此,可以完全断定,中国竹笛不仅在距今2500多年以前已经在中国南方广为流传,而且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广泛的普及。 汉至唐时期,中国竹笛在制作与音色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汉代著名音乐家蔡邑,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动听,后人称赞好笛子为“柯亭笛”。隋朝时期,中国竹笛产生了“大横吹”、“小横吹”、“排箫”等名称。至唐代,中国竹笛的音色发生了巨大变革。“唐代的刘系,制作了七星管、蒙膜助声”,开创了中国竹笛贴膜变声发音原理的新时代。 宋至清时期,中国竹笛的形制已趋于稳定,并且已开始广泛运用于曲艺、戏曲与民间音乐各种艺术表演形式的主奏与伴奏,如宋代的主奏乐器“鼓笛曲”,元代,中国竹笛用于伴奏昆曲与梆子戏等剧种。明清时期,中国竹笛是江南丝竹乐、十番锣鼓与二人台牌子曲等大量民间音乐合奏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 二十世纪,中国竹笛独奏艺术表演形式达到了空前的发展阶段。1938年,中国民族器乐演奏家卫仲乐先生随“中国文化剧团”赴美演出时,用中国竹笛独奏民间乐曲《鹧鸪飞》,1953年著名中国竹笛演奏家冯子存先生成功地独奏了《喜相逢》、《黄莺亮翅》等乐曲并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此后,中国竹笛不但是伴奏、合奏等艺术表演形式的重要乐器,而且成了音乐舞台上不可缺少的、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独奏乐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竹笛独奏艺术表演形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阶段。以北派冯子存、刘管乐、王铁锤,南派陆春龄,浙派赵松庭与中原派孔建华为代表的南、北、浙、中四大流派将中国竹笛独奏艺术表演形式的发展推向了高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各种流派纷纷涌现,大批中青年演奏家脱颖而出,一批新作品等不断产生,如北派演奏家有曾永清、曲祥、高明、魏显忠、马迪、李大同等,作品的主要代表作有《草原巡逻兵》、《沂河欢歌》、《陕北好》、《扬鞭催马运粮忙》、《秦川抒怀》、《帕米尔的春天》等;南派演奏家有俞逊发、林文增、江先渭等,作品的主要代表作有《楚辞》、《琅琊神韵》、《秋湖月夜》、《紫竹调》、《姑苏行》、

文档评论(0)

135****604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