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建筑史.doc
1962 年10 月,我毕业分配到著名的青岛铁道部四方机车车辆工厂,在设计科当了一名产品的美工设计师。在这片交大毕业生的乐土上,我曾幻想过回归建筑设计队伍,却从来没有想到,能与中国现代建筑史结缘,我学习中国现代建筑史,纯系偶然,是误入史林。回头想来,却也有点滴征兆,把我往这条路上点化。
史学大师翁独健对顽童弹琴
文革中,常到同窗好友在北京市建筑设计院工作的李哲之家中,他的夫人翁如璧也是我的同班同学,大家在一起无所不谈,特别是文革中的苦闷。日子久了,李哲之建议我去见见翁如璧的父亲翁独健老伯,他说,“你一定会受益匪浅”。翁老伯是当时我国首屈一指的元史大家,中科院学部委员(相当于现在的院士),曾做过北京市教育局长。李哲之夫妇陪我到南池子的一个四合院见到了他。翁老伯虽然在家中休息,但衣履整齐,领带直挺,灰白的头发有很好的梳理。年轻的后生们十分激动地向翁老伯诉说对全国停产,到处武斗以及知识分子毫无地位的内心焦虑。翁老伯慢条斯理地说,停产不是问题,武斗也不是问题。这话让我们很是诧异,这么大的动乱竟然都不是问题,那什么才是问题?翁老伯伸出两个指头说,一是教育,二是人口。他接着说,停产不会长久,武斗早晚能停止,可是,一代没有受教育的人怎么弥补?他说,多出生的人口,就是神仙下凡也无法收拾。当谈到知识分子“臭老九”的地位时,翁老伯笑着说,不重视文化的朝代,一向如此。元朝不重视文化,知识分子地位就低,也排老九,所谓“九儒十丐”,知识分子第九,乞丐第十1),挨着叫花子。翁老伯教导我们要读点儿历史,现在的一些社会问题都能在历史中找到答案,比如林彪现象,中国历史上争权夺位事情要惨烈得多。他对我说,现有的中国通史有郭沫若、翦伯赞等人写的,但他特别向我推荐了范文澜先生和他的学生蔡美彪写的《中国通史简编》,并赠送我一部内部出版的《世界文化史》,那是翁伯母翻译的,字体很大,叙事有趣。翁老伯说,中国有很好的修史传统,除元朝外,各朝实录资料都很齐全。更重要的是,中国是“后朝为前朝修史”,这样可以避免修史者不敢说真话,而中国古代的太史公们,偏偏有敢说真话而不怕杀头的传统。翁老伯给我们讲了齐国大夫崔杼弑君夺位,连连杀掉写他“弑君” 翁独健先生(翁如壁供稿)邹德侬向龚德顺(右)汇报的几位前仆后继的太史公,一直杀到手软而不敢再杀的故事2)。与翁老伯的几次谈话,让我终生不忘,翁老伯胸怀广阔,视界高远,学问精深,为人谦和,表现出伟大历史学家的人格魅力,让我从心底产生了对历史学家的敬仰和对历史学科的敬畏,特别是想到那些前仆后继的太史公,让我激动不已。设计大师龚德顺引领现代建筑史研究
2007 年11 月,龚德顺先生去世了,我很伤感,是他把我领入中国现代建筑史这个曾经被视为“禁区”的领域,他不但初创了这个学科,而且他在解放初期与老一辈建筑家一道,做出了一批优秀中国现代建筑实例,延续了一代建筑师期盼中国建筑现代化的理想。他有许多别人不可代替的工作要做,但病魔长期阻隔着他的思想和语言,他带走了太多的中国现代建筑珍贵信息,是无法挽回的遗憾。1980 年代初,《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卷的编撰工作全面展开,由时任建设部部长的戴念慈主持,设计局局长龚德顺协助工作。当时,全书的诸多条目都各有撰主,唯独条目“中国现代建筑”作者难寻。这是一个极为敏感的话题,中国现代建筑的30 年间,与国家政治、经济的走向息息相关,这段历史与建筑发展的复杂纠葛难以把握,容易出现“立场问题”。龚总决定为“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立项,做专题研究。作为校友,他请天津大学建筑系派人支持这一研究,建筑系领导冯建逵先生,向龚德顺推荐了我。龚总看我的履历实在太简单,恐怕不能胜任,于是再找冯先生商量换人,冯先生说,没有人了。可能因为任务紧急,龚总还是接受了我。我知道有换人的周折,也明白这是在冒“当代人修当代史”的危险,但因初涉世道不知深浅,还是来到设计局见了龚总。龚总说,项目负责单位是设计局,参加单位是天津大学,先拨科研费1 万元,其中学校4000元,一同工作的是设计局技术处窦以德,要在1983年底完成“中国现代建筑”条目初稿。1983 年4 月,我跟随窦先生踏上了调研“中国现代建筑史”的路程。本来,我对中国现代建筑没有多少兴趣—不就是窗外、街头那些灰头土脸的房子吗?可是,当大半个中国调查下来以后,情况让我十分震动,在共和国刚刚成立的短短几年里,全国各地出现过那么多的“标准的现代建筑”,其中一些优秀作品,至今看来也毫不逊色。一些受访的建筑师告诉我们,我国的建筑师很早就掌握了现代建筑原则,能做出地道的摩登建筑。可是,在我接触的文献中,这批建筑一直就是被批判的“资产阶级设计思想”产物,而且被苏联专家斥之为“结构主义”的东西3)。我不知道,龚总作为执行政策的政府官员,是否同意从正面来反映这批被湮灭的“中国现代建筑”。令我没有想到的是,这完全不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