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四章 内容通论 第一节 内容概述 一、内容及特性 内容即含意、含情(或说意蕴、内涵等)。 内容带三个特性: 1、依附性,即非独立性。 2、赋予性,即人为赋予的,非对象所固有。 3、意识性,作为内容的情与意原本就是意识 性的存在,不管内容反映了多少客观现实的成 份,它们化为情意内容后,意识性本质是不变 的。 总的说来,音乐的情意内容不得是依附于本体(形式)上的、人为赋予的一种意识属性。 基于上述判断看,音乐内容是不能独立存在的本体,故而它充其量只是准本体。 第二节 艺术反映——折射生活原理 一、反映原理及其它阐述 艺术反映生活原理可以这样概要地表述: 生活--艺术之源; 艺术--生活之镜。 在美学领域中,对这一反映论原理的阐述由来 已久,而且说法不止一种。 1、摹仿说 古希腊盛行此说,最早提出艺术“摹仿自然”的 是赫拉克利特。 德谟克利特说: “在许多事情上,我们是摹仿禽兽,作禽兽的 小学生的,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 燕子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等歌唱 的鸟学会了唱歌。” 2、镜子说 文艺复兴时,最早提出镜子说的是意大利的艺 术家阿尔贝蒂。 达?芬奇也倡导此说,他写道: “画家的心应该像一面镜子,经常把所反映 的事物的色彩摄取进来,前面摆着多少事物, 摄取多少形象。” 3、秘书说 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说: “法国社会将会是一个历史家,我不过是他的 秘书。” 4、源泉说 毛泽东倡导此说,流传甚广,这是尽人皆知 的。 二、折射原理及公式 大脑 (AT) 信息输入 信息输出 生活 —-—→ 艺术 (S) (R) S----(AT)----R 公式中S是生活——刺激信息(环境元素), 经过A这个“同化”步骤形成T这个主体意识内容 的“结构”,然后作出相应的反应R。 若将巴赫《受难乐》与亨德尔的《弥赛亚》纳 入S----(AT)----R公式来看: S部分 基本相同。作为刺激信息的题材,《受难乐》 与《弥赛亚》都取材于基督教《圣经》。 AT部分 大为相异。因为二位作者曾被包围在很不相同 的物理场中。 巴赫 JohannSebastian Bach (1685-1750年) 巴赫,德国音乐家。是 18世纪欧洲音乐杰出 的代表人物。他的艺术 成就使欧洲音乐艺术达 到第一个历史高峰。因 此,贝多芬说:“巴赫 不是小溪流,而是大 海。” 巴赫的《受难乐》产生于18世纪20年代的 德国。 宏观场:当时德国政治分裂,经济贫弱,人民 忍气吞声,寄希望于宗教的彼岸世界。现实的 苦难S ,便化A为巴赫心理的苦难T。 微观场:巴赫4岁成孤儿,由哥哥抚养。作宫 廷乐师时,形同仆役,精神上受屈辱。他一生 未离开德国本土,也限制了他的视野,感受的 多为世间的悲苦。这些S 又同化A 为巴赫心理 的苦难T 。 亨德尔 Georg Friedeich Haendel (1685-1759年) 德国作曲家。1713年定 居英国。所以英国人把 亨德尔称为他们自己的 作曲家。他一生创作了 46部歌剧,32首管 弦乐作品。其中最有代 表性的作品是清唱剧。 亨德尔的《弥赛亚》产生于18世纪40年代的英国。 宏观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已经胜利,处于政治、经 济上升期,以全社会代表的资格出现的资产阶级充满 乐观与自信。这些S便同化A为亨德尔心理的乐观与自 信T。 微观场:他不但未有巴赫的坎坷,还自幼受社会上层 的赏识。法学院毕业后,进入汉堡这个商业发达的城 市活动。后游于意大利、法国、英国,眼界开阔。这 些S便同化A为亨德尔心理的乐观与自信T。 R部分 巴赫、亨德尔两位巴洛克大师,由于处在两种迥然不 同的物理场中,形成各自不同的心理场,遂折射出不 同基调的两部清唱剧R。《受难乐》集中写耶稣在殉 教时的前后几天,从头到尾都是苦难与悲哀。而《弥 赛亚》则表现耶稣降生、受难到复活,全剧是对光明 的渴望及喜悦、鼓舞的情调。同时引起的效果也不 同。《受难乐》是悲剧性的。《弥赛亚》是崇高性 的,清新、明朗、直接给人力量,让人振奋。 第三节 内容的量判断--广阔性 一、广阔性的几个辩证问题 1、亲知与闻知的辩证 采撷生活素材最好是亲知、体验过的。 春秋时古琴家伯牙--《水仙操》。 现代,“西北歌王”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 方》。 1941年春天,导演郑君里去青海拍摄 一部电影,邀请当时住在青海省西宁的王 洛宾参加演出。他们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