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转载]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比较,数量虽然不多,但使用频率较高,这是由于其能显示多种语法关系,能表达出特定语境下的语气。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范围,近年来有些变化。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只保留了18个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体现出如下特点:其一,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大多取自中学课本;其二,考查角度上,一般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要求考生能理解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其三,题型设计上一般是四个选项,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技法指导】高考关于文言虚词的题型设计一般要求辨析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要答好这类文言虚词辨析题,关键在于平时要加强积累;当然,也须辅之以技巧,以求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下面笔者介绍一些基本的方法,供考生参考。一、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根据上下文,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肯定也不同。如(2010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7题B项)“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清不以怠遇其人”,前者为动词,意思是“认为”,后者为介词,意思是“因、由于”。二、数学代入法如(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8题的C项)“遂得免焉/风雨兴焉”,其中第一句中的“焉”是语气词,不译,“遂得免焉”大意是“于是(法成)得以免罪”;第二句考生熟知,“焉”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从那里,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显然讲不通。三、语法切入法如(2010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第10题C项)“金公以御史为参军/以勇气闻于诸侯”是考查这两句的语法结构,第一句的“以御史”修饰“为参军”、第二句的“以勇气”修饰“闻”,两者都是偏正结构,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以”的用法也相同,此处都是介词,“凭借、凭……的身份”。四、语境推断法如(2010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8题A项)“其唯《易》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大意是“他所学的知识没有经名师传授,友人劝他,胡叟说:‘先圣的言论,精义传神的地方……’”,由此可推断“其唯《易》乎”中的“其”是副词,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大概、恐怕”;第二句出自课文《逍遥游》,原文的语境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中“正色”与“远而无所至极”两者备选,可见此处的“其”为连词,表选择,可译为“或者、还是”。2010年高考语文18份试卷中,考查频率最高的5个虚词为:“之”(考到6次)“以”(5次)“而”(5次)“于”(4次)“其”(3次)。下面笔者详细列出“而”“以”“之”三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以供考生参考:一、而(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2.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4.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5.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6.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二)用作代词,只用于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某所,而母立于兹。(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二、以(一)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等,视情况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凭……身份”等。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可译为“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可译为“凭借”)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以”可译为“按照”)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以”可译为“凭……身份”)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4.用在表示人的词语前面,可译为“率领”“带着”,实际上是表示工具的“以”字的活用。如:(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二)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1.表示并列或递进。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不译。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2.表示承接。“以”

文档评论(0)

skvdnd5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