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经验”引发的误区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脱离教材;注重数量;机械灌输;关注分数
丰富的教学经验是教师的宝贵财富,无论是知识方法上还是教学艺术上都可以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指引方向,提供资源保障。但不可忽视的是,经验如不能合理辨证地应用,老教师思想不能与时俱进,教学经验就会成为教学的障碍甚至会引发误区。下面就“经验”引发的误区浅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脱离教材,盲目拔高
老教师对高考题型、难度往往比较了解,认为高考题大部分为综合题,有一定的思维量,虽来源于教材却远远高于教材。部分教师在此意识支配下,在“经验主义”的主导下对手中的教材可以草草而过,教材中例题习题也因其简单可以被遗弃。对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却趋之若鹜,如获至宝。用大量的时间,精力反复讲解,反复练习。这种情况以往在高三复习过程中体现比较严重,现在随大量复习资料的涌现,在高一、二新课讲授中也呈现愈来愈严重的情况。考试试题、高考试题成为新授课的热点,综合性、灵活性、思维量大、创新性强成为教师追求的目标。
孰不知如没有无本之木,没有无源之水一样,知识的应用,技能的形成是需要基础知识的奠基、需要思维的发展、需要巩固的过程的。而教材正是木之本、水之源,是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基本思维于一体的载体。教材中的例题、习题蕴含着丰富的教学功能,合理有效地挖掘教材,组织好例习题的讲解、练习、变式、拓展、总结,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开阔视野的重要途径。
例如: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中指出:属于定义域I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定义中的“任意”两字确定了单调性的实质且给出了证明单调性的方法。如果深挖定义,强调区间上的“任意”两字,并且举出反例,说明“存在性”与任意性“的区别,则能给学生判断或证明基础函数或者抽象函数的单调性奠定良好基础。否则会出现如下问题:若函数f(x)满足对任意的实数x、y都有f(x+y)=f(x)+f(y),且对任意的x0都有f(x)0,判断f(x)的单调性。有些学生证明如下:∵f(x+y)=f(x)+f(y)∴令x=0且 y=0,则f(0)=f(0)+f(0)’。按着自己的思路,自己课前准备的大量例、习题,“牵着学生的鼻子”,顺理成章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心安了,该讲的讲完了.而学生一节课掌握了多少,消化了多少,对思维发展起多少作用却没有深入考虑。这种只讲求数量不注意课堂效益,只满足我讲了多少,而不注重学生会了多少的课堂处处皆是。
不只如此,如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一样,教师匆匆讲完一个章节,又匆匆赶下一个章节。来不及进行知识的系统梳理,来不及给学生一个总结巩固的时间,来不及重点知识的强调提炼,来不及课堂反思,更来不及形成知识脉络。教师忙忙碌碌,学生更是急急忙忙、焦头烂额。正所谓课上不足,课下补,教师在学生作业或考试试卷上发现学习效果与期望值的明显差异时,便采取大量布置作业,反复练习,强化训练的方法。而且作业类型基本一致,难度基本相等,解题方法基本套路,学生成为解题工具。由于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差,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更谈不上。结果多是学生形成机械记忆的习惯,在“同一个地方跌倒”的现象比比皆是。教师根据本节所讲布置针对性作业,适当的练习巩固,本无可后非,而且这种大量机械地训练方法也确实起到提高学习成绩的作用。但它是以占用学生的大量娱乐、体育训练等业余活动时间,以牺牲学生思维发展,以毁灭学生自主意识、以阻碍学生积极性创造性为代价换来的事倍功半的效果。
有效的课堂教学应以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对学生思维发展的作用,以及学生积极主动性、创造性的提高,学生情感目标的实现为目标来衡量的。而不是讲了多少题目,教师自己有多少满足感。所以教师应高瞻远瞩,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课堂,尊重学生的奇思妙想,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高考对学生以能力立意为目标的要求。
机械灌输、舍近求远
数学教材中不但蕴含着丰富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方法。教师往往从大量习题中提炼出数学方法,或者根据自己的经验直接分类、划分、对比给出解题方法,要求学生强记。而忽略了教材理论推导过程中隐含的方法。
例如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Sn=它的推导过程如下:Sn=a1+a2+a3+……+an ①
Sn=an+an-1+an-2+……+ a1 ②
①+②可得:2Sn=(a1+an)+(a2+an-1)+(a3+an-2))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对标中央八项规定锲而不舍狠抓落实PPT2025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课件.pptx VIP
- 全过程人民民主.pptx VIP
- 2020年教学能力大赛现场提问题目及答题要点.docx
- 上浆、挂糊和勾芡.docx VIP
- (高清版)DB34∕T 4574-2023 建设工程文件收集与归档标准.pdf VIP
- 汽车发动机检测与维修教学课件作者秦胜项目六发动机电控系统各传感器检测任务一:空气流量计(G70)的检测课件.doc VIP
- 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的困惑与对策.doc
- 《刘慈欣中英双语科幻经典 青少版1 流浪地球》读书笔记思维导图PPT模板下载.pptx VIP
- 《刘慈欣中英双语科幻经典(青少版)4:山》读后感1000字.docx VIP
- 高中化学必修二方程式总结-.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