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新市区中心小龙湾地区概念性城市设2008.ppt

东山新市区中心小龙湾地区概念性城市设2008.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东山新市区中心小龙湾地区概念性城市设2008

南京东山新市区小龙湾地区 概念性城市设计 目 录 背景与动因 背景与动因 背景与动因 背景与动因 背景与动因 背景与动因 背景与动因 总平面 形态与主题 形态与主题 设计导则 设计导则 设计导则 设计导则 设计导则 设计导则 设计导则 设计导则 设计导则 设计导则 设计导则 设计导则 设计导则 设计导则 设计导则 设计导则 设计导则 设计导则 设计导则 设计导则 设计导则 通则 开放空间与绿地景观设计 开放空间设计应注重与上一层次规划成果和城市设计成果的衔接,尤其应注重保持上一层次规划成果和城市设计成果中开放空间的总体结构及层级关系。应注重沿小龙湾路、谭园路、湾南路、公园西路、外港河南路等重点绿化道路两侧开放空间和沿街景观的完整性,并且应保留百家湖-西门子路-杨家圩公园-小龙湾绿色开放空间和景观视线通廊的连续性,突出百家湖、小龙湾作为城市稀缺景观资源的地位。保护百家湖、小龙湾、秦淮河、外港河以及规划区域其他水系水源清洁,隔绝污染源,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规划,创造名副其实的蓝道空间。 区内应以杨家圩公园、小龙湾、外港河、秦淮河滨水空间等为主体,以林荫道、广场、街头绿地、步行游憩道为辅助,以城市公共设施内部开敞空间和居住小区内的绿地为补充,组织网络状的开放空间体系,为市民提供便利和多元化的游憩和亲近自然的场所。 充分利用水体资源,保护与开发并举,将两岸及水系沿线的景物、景点联系起来,确保每300米左右形成滨水景观节点,营造“步移景易”的感觉体验。滨水地区建筑不宜采用体量过大的独立式建筑个体,严禁设置连续的板式高层。居住建筑布局可根据情况需要在临水处设置一些点式高层、小高层,促使天际线更加丰富。滨水建筑应保持外部造型,尤其式顶部形式的轻盈,色彩以浅色明快色调为宜。 严格控制各主要道路两侧的建筑退让要求,形成较为宽阔的街头绿地,不同层级的街道附属的步行道及路间绿岛和绿化带应保持连续,形成连续的绿色景观系统。另外,道路绿化应根据道路的性质、功能、路宽及走向确定绿化结构和树种配置,提倡多样化的复合式绿化结构。 开放空间布局应与城市主要公共设施设置相融合与衔接,以提高开放空间和公共设施的利用率,增强公共空间的活力,并提高开放空间周边用地的经济价值。 各主要街区内部的开放空间应与城市的公共开放空间结构相协调、贯通,应注意保持视线的通透性,并尽可能对外开放,以形成完整的开放空间体系。 应保持开放空间景观界面的统一与连续性,重视开放空间周边界面的建筑立面设计。沿街的建筑界面应有一定的高低错落,注重街道转折处建筑的对景处理,建筑与人行道之间鼓励以绿化作过渡。 开放空间内的绿化栽植应根据地方气候特点,采用乔木、灌木、草坪、花卉结合方式,创造生态效果优良、富于季相变化的东山新市区景观。滨水绿地应同时考虑有利于改善城市局部小气候的生态作用和观赏性能;绿化隔离带、休息区等人眼视线以下的绿色空间植株以丛生灌木为主,辅以观赏型灌木进行色彩搭配。 行道树树种应以地方特色的乡土树种为主,以经长期驯化试验、生长稳定的外来树种为辅。应选择对城市道路环境有较强适应力,生长健壮、病虫害少或易干防治,对城市卫生无不良影响的树种。行道树间距为5—6米。景观树应具备树形优美、病虫害少,可以观花、观果、观叶等观赏价值高的树种。绿篱植物应选择萌芽强、枝繁叶密、耐修剪的树种。地被植物应选择覆盖性能好、生长势强、易管理的草本观叶、观花植物。 高层建筑裙房及屋面面积较大的多层建筑宜设置屋顶绿化,以美化城市景观,并提供多样的室外活动空间。公共广场、小区内部广场,绿地覆盖率不得少于35%,且必须种植树冠投影总面积不少于广场总面积20%的乔木,为市民活动提供阴影庇护。广场内部设置各种必要的生活服务设施及零售、餐饮等商业服务功能。 通则 道路交通设计 道路系统设计应以“可达性”为目标,提供方便、快捷、安全的接近各类公共空间的途径。 道路系统设计应具有“可识别性”,尽可能利用自然地理要素作为定位要素,形成道路景观视廊,竖向设计应与自然地形相结合。 道路系统设计时应依据道路的性质、功能、路宽及走向等,进行道路断面、地面铺设、沿街铺设、绿化和照明、交叉口的设计,形成等级分明,秩序井然的道路景观。 应保持竹山路、天元路、小龙湾路等主要交通性干道的顺畅,尽量避免在其上直接开设机动车出入口,而应通过次干道、支路、广场、辅道、绿带等共同组织交通。 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路面等应按有关的交通技术规范进行处理。人行道及步行区需进行特别设计,选用不同图案的路面铺装,辅砌用材料应易于移动和替换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