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校园规划与生态
永續校園規劃與管理 概說 1、共生是生態系及生物間相依賴的自然現象。 2、互利共生是人類延續生命的主要型態。 自然萬物間關係 1、穩定循環。 2、長時期的相對平衡狀態。 3、自我調適的機制 環境共生之歷史觀 人類是自然生態系之一員 人與自然之力量互動的三種數學模式的角力變化現象:即人<自然、人=自然、人>自然。 當「人<自然」時,人畏懼自然,尊敬自然,只好「聽天由命」此時期人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分子。 當「人=自然」時,人「觀天象、察地理」來與自然共生。以「順天應人」的開發行為來達到共生平衡。此時期人類尚能維持在自然生態系統自我調適的機制下。 當「人>自然」時,開發自然、征服自然便成為人對自然的行為反應。「人定勝天」的心態便充斥於人對自然的態度上。「增加知識即增加悲哀,有多少智慧就有多少痛苦」。 環境共生之新時代理念 工業文明雖帶給人類經濟的富裕及物質生活的豐富,但也帶給人類環境的貧窮及精神生活的貧乏。 達爾文(Charles Darwin 1809~1882)的「進化」概念(1859)認為進化是物種適應自然的調適過程,亦導致人>自然的勝天觀。 歷史趨勢 人類在生態系中不可能獨立營生,而是必須與生態環境共生,如此人類才能延續生命地生存下去。 善惡文明 文明依其發展的精神、觀念、態度與行為來看,又可概分為善文明與惡文明。 善文明係指文明發展是均衡的,良質的、有益人群的; 惡文明係指文明發展是偏差的、劣質的、有害人群的。 解決之道 修正西方式的惡文明的發展方式 重整古聖先哲對自然所持的精神:即 「天人合一」的自然觀; 「萬物含生」的生態觀; 「心物合一」的哲學觀; 「萬物共生」的環境觀 人對自然的理念 應消除征服自然的對立態度,而建立以「廣大和諧」的理念來看待自然、愛護自然、尊重自然、回歸自然與享受自然。 美國環保學家約翰.繆爾(John Muir 1838~1914) 「原野山林之美,可以深入人的心靈深處」,「人與自然合則兩利」。 傑因.諾曼(Juin Nollmm)(1990) 「人們應重新與大自然連繫」 保羅.泰勒(Paul﹒W﹒Taylor)(1986) 「尊重自然」 中國傳統文化 「天人合一」的理念 強調「人與自然本為一體」的環境觀。 人與自然之關係 非建立在「人定勝天」、「征服自然」的態度上 是以自然的一份子來回歸自然(真),以現代文明的智慧去瞭解自然本質(真) 尊重自然(善),建立自然倫理,實踐大地倫理(善) 享受自然(美),維護自然景觀,維護萬物和諧(美) 環境開發新時代理念 善待自然 善用資源 善營大地 環境權 「共有」觀念來詮釋人對環境之權利。 未經其他共有全體之同意,而侵害其他共有權人之權益時,即為違背正義(或違法),其他共有人自得請求排除侵害 人對環境的權利三種層次 私有、共有及共生。 「有」與「生」兩個類型 「有」乃表達權利的固定性與互利性,屬於價值層面,層次性較形而下。 「生」則表達權利的互助性、共榮性與永續性,屬於意識層面,層次較形而上。 「有」可能會「無」,然「生」則將生生不息。 環境共生觀念形成與發展 自然形成 再生 自然形成 當人類成為與地球環境共演化的生命成員時,人類與地球環境(包括生物環境)共演化,並進行著環境共生的關係。 再生 地球環境嚴重的問題與人類生存環境的危機。所以對地球環境有識之士遂提出警語1859年美國環保學者汪德爾?菲立普(Wondell Phillips) 「人類生存在大自然中,就好像一滴水融入無盡的民主海裡。」這個比喻代表人與自然萬物不但互相交融,而且互利共生。 1867年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約翰?謬爾(John Muir) 「以往我們總被告知,世界是為人類而存在,事實並非如此,為什麼人類總要自我膨脹,自我認為可以駕凌其他萬物」 1948年西方生態保育之父李奧波特(Aldo Leopold) 「大地倫理觀」 1981年Norgaard所提出的「共進化發展(Co-evolutionary development)」的概念,環境共生理念的明確化 Norgaard與Swanoy於1986年 「人類社經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間存在正面互惠的回饋過程,而共進化發展則有利於人類發展」 「唯有人類瞭解此二系統並非互相抵換而是互利共生時,才能透過組織、制度與技術的改變來支持演化的過程」。 1990年代初期日本建築學界為了減低環境負荷,增加對自然環境的親和力與促進生活舒適與健康,遂提出「環境共生建築」、「環境共生住宅社區」與「環境共生都市」的理念。 1993年12月日本政府公佈環境基本計畫,其長期目標之一即為自然與人類共生,並以維持、恢復多樣化生態系統的健全性,擁有自然與人類豐富的接觸點,確保彼此之共生為目的。 建築環境共生的意義 1.就空間區位方面:主要在謀求自然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