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doc

儒家思想中的“天人观”及其传承   儒家思想的发展以魏晋为界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儒家始于先秦终于两汉;后期儒家起于魏晋盛于宋明。儒家“天人观”作为其基本学说,在儒家思想的漫长历史中不断地被承继并发展。   一、孔子的天人观:知天命    孔子身处周室衰微、社会动乱的时代,竭尽己力去改造世界。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他把所做事情的成败交付于命。他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论语·尧曰》)冯友兰先生认为,命就是“命运”“天意”,就是朝着一定目标前进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不可言说,也是人无法左右的。   孔子在受到匡人围困时,就曾感慨说:“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在回答王孙贾的问题时,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论语·八佾》)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赵法生先生通过分析《论语》里的 19 个“天”字的作用和功能,认为“孔子的天是宇宙之主宰,是政权变更、文明盛衰、个人德性、富贵穷达以及自然变化的终极原因,其主宰作用涉及自然与人事各个方面,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能,无远弗届。因此,孔子的天依然是宗周的主宰之天,是宇宙万化背后的决定力量,是一个决定着社会、自然与人生命运的至上神”①.   孔子的天是牟宗三所说的人格神,位于自然和社会之上,在人力的极限处显示其力量。对孔子而言,天命主要是情感与信念所寄托的对象而不是理智的对象,因此,它不能被解构为自然的力量或者法则。孔子的天人关系便是人通过自己的道德实践知“天命”,去体悟天命。   二、孟子的天人观:尽心尽性知天      孟子生活于战国时代,从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儒家思想理论,也曾周游列国,试图以自己的思想影响列国王侯。他的思想代表了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主义一派。孔子因对天命的体悟而提出“仁”,强调“推己及人”的“仁”的实践,但并未阐述人为何应当这样做。孟子试图回答这个问题,发展出了“性善论”.   孟子的天人观与孔子的天人观差距很大。孟子的“天”指的是人的本性,孟子通过人的心性来印证天命之所在,只要尽心---当然尽的是人之善良的本心,就能知晓人的性,而知道人的性就意味着知天。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尽心上》)孔子并没有性善论的观点,更没有将天命下贯为人性。而在孟子,自下而上,心性乃人道,人道即天道,因此宇宙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道德的宇宙,人间的道德原则也就是流行于宇宙中的形而上学原理,人性便是这些原理的实证。在孟子那里,人是道德的主体,因此在天人关系中,人能主动地发挥“仁义礼智”四德,达到道德的自我完善,成为一个道德的完人,即“天民”.   三、荀子的天人观:制天命      孔子之后的墨子在天人观上提出了天志论,认为天有意志,能赏善罚恶,其“大”近乎鬼神。道家的天人观则主张“无为”,认为物质自然界的运行是自然而成,这是天的职分。最高明的人也不会刻意将自己的思虑强加到自然之上,做到“不与天争职”,此即“天人合一”.荀子所处的时代较之于孔子、孟子的时代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   孔孟之后的墨家、道家、名家、法家等各派思想家对于天人关系的讨论,都给了荀子思考的契机和可以吸收的思想资源,他的思想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现实主义一派。   荀子主张“人性恶”,强调一切良善和有价值的事物都是人创造的。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则是人的创造性成就,因此,人性应当受到教养。在这里,荀子讲的“人性”不同于孟子的“人性”.孟子的“人性”是人的本质,是区别于动物性的。荀子的“本性”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   人性本恶,那么,怎么使人的道德达到善呢?荀子强调“礼”.这一思想就与墨子的功利主义接近。孔子讲“礼”,指“克己复礼”,孟子讲“礼”,是自觉发展人的先天的辞让之心,强调“克己”,前两者都是从自我出发,强调内修。荀子则从外部教化出发教化人,规范其道德和行为。   在对天人关系的认识上,荀子在《天论》中提出,天、地、人构成宇宙的三个力量,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地的作用就是使“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人的作用,则是运用天时地利以创造自身文化。因此,在宇宙中,人和天地同等重要。天道不能干预人道,天归天,人归人,故言天人相分不言合。“天能生物,不能辨物,地能载人,不能治人”(《礼论》),“天有其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治”(《天论》),在荀子看来,与其迷信天的权威,去思慕它、歌颂他,等待“天”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规律为人服务。荀子强调“敬其在己者”,而不要“慕其在天者”,甚至以对天的态度作为君子、小人之分的标准,强调人在自然

文档评论(0)

zhangningcl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