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岭南客家围龙屋保育开发现状与发展策略
岭南客家围龙屋保育开发现状与发展策略
摘 要:广东梅州客家地区是中国围龙屋之乡,其中侨乡村是当地最典型的围屋古村落之一。尽管该村拥有丰富的围龙屋资源,近几年的保护工作也初见成效,但在围屋的保育和旅游开发上还存在所有权与开发权矛盾、旅游资源整合不足和缺乏有效的传播手段等问题。带着相关问题调研团队访问香港,发现香港在古建筑保育开发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其运用以地换地、创意开发、与社会组织合作和文化品牌传播等经验能为解决古围屋村落的保护开发问题提供启发。
关键词:客家 围龙屋 梅州 侨乡村 香港
中图分类号:G6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b)-0161-02
围龙屋是岭南地区一种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形式,由客家先民因战乱、灾荒南迁定居赣、粤、闽等地而建,蕴含着丰富的客家文化内涵。其作为岭南典型客家民居,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和云南“一颗印”被中外建筑学界合称为我国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式。
位于广东省东北部的“世界客都”梅州市是岭南地区客家围龙屋资源最丰富、最典型的地区之一,现存各式古围屋建筑两万余座,其中大部分有数百年历史。梅州市辖下的梅县南口镇侨乡村则被誉为“中国最典型的围屋古村落”,保留着梅州地区迄今为止发现最密集、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围屋建筑群落。然而,尽管侨乡村拥有如此丰厚而典型的客家建筑文化资源,却至今未曾受到应有的关注,村内古建筑也尚未得到有效的保育和开发。而且据调查,类似侨乡村的情况在梅州地区并不少见。带着这一问题,笔者在2011年至2012年间多次到梅州市梅县、大埔县、兴宁市及香港等地进行调研,考察侨乡村客家古建筑保护和开发的现状与问题,结合香港文物保育的实践经验,为以侨乡村为代表的岭南客家围龙屋的保育开发探寻可行策略。
1 围屋资源丰富
侨乡村位于梅县南口镇南部,是有500多年建村史的华侨之乡。该村距梅县新城中心17 km,距省会广州约350 km,205国道从村西口经过,距天汕高速梅州西出口约10 km。全村占地1.5 km2,分为寺前、高田村、塘肚村三个自然村,村内650多户共约2800人。据村委会介绍,现留守村民大部分为老人、小孩和妇女,主要以务农维生。
这个貌似平凡的粤东小村之所以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最典型的围屋古村落”,是因为她拥有丰富的客家围龙屋资源,保留着梅州地区迄今为止最密集、样式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客家围屋建筑群落。
据统计,侨乡村内保存着116座风格各异的客家古围屋建筑,其中客家围龙屋就有38座。村内围屋样式以杠横堂式、“九厅十八井”、杠式为主,迄今形态与结构保持较为完整。村内围龙屋大体分属三个建造时期:早期以明嘉靖年间的老祖屋为代表,是客家人大家庭聚居的大型集合式住宅,如老祖屋、兰馨堂等;过渡时期以清中叶的上新屋为代表;后期以清代末年的“南华又庐”等华侨屋为代表,由当地华侨回乡买地所建。其中有“十厅九井”之称的南华又庐在2002年被广东省政府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调查,村内南华又庐、德馨堂、承德堂、兰馨堂等现状保存较好,屋檐雕花等清晰可见,古韵尤在,是村内重点景点;伟新庐、绳贻楼等少数几座围屋则经过外墙粉刷等较大规模整修;谢屋、潘氏上新屋、荣阳楼、东华庐、荫华庐、南华庐等都保存较为完整,但仍为民用。
2 保育初见成效
作为拥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侨乡村已被当地政府纳入保育开发计划的范畴,经过几年经营已初见部分成效。
第一,重点遗产得到初步保育。在侨乡村保存下来的众多古建筑中,个别重点围龙屋已得到初步保育。省级重点文物南华又庐由侨乡村潘氏十六世祖潘祥初始建于光绪三十年,历时18年建成。据该屋第三代传人潘正昌介绍,该建筑占地1万多平方米,共118个房间,建设所用的建材皆来自海外。由于南华又庐极具建筑特色、规模较大且保存完整,当地政府和居民都把它作为地方代表性古建筑进行推广和宣传。加之围龙屋所有者潘氏子孙常年负责出资对其进行修葺维护,使该建筑得到了较好的保护。除南华又庐外,双围龙屋德馨堂、兰馨堂和伟新庐的保存维护也较完好,大都开放给游客游览,并被影视剧组租用作电影场景。
第二,以政府主导的旅游发展规划初步形成。据了解,梅州市政府一直较关注发展当地旅游产业,特别是客家围龙屋资源的开发。2007年,梅县县委、县政府为开发侨乡村的旅游资源而制定的《侨乡村旅游概念性规划》,对当地旅游产业发展进行了三期规划,目标是将其打造成集吃、住、行为一体的旅游专业村,并计划于2012年申报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9年,梅州市启动将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计划,从各县区上报的围龙屋中挑选了5个围龙屋集中的村落和30个单体建筑为候选项目,其中侨乡村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