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漆”与“陶”交融
“漆”与“陶”交融
器,本是漆器的一种;建盏,则是陶器中典型饮茶器,二者似无关联,然古代工匠却善于借鉴并再创造,将本用于漆器中的边工艺运用在陶器上,使得漆工艺在陶器上大放异彩。
《说文· 金部》曰:“,金饰器口。”注:“,音口,以金银缘器也。”箍金的称“金”,银的称为“银”,铜的称“铜”,还有铜鎏金的。器,始于战国,盛于汉代。汉代文献中有许多关于器的记载。《盐铁论 · 散不足》曰:“今富者银黄耳,金罍玉。”[1]所谓“银黄耳”,是说漆耳杯镶嵌有鎏金的铜耳合白银的口缘,意思是说富庶之家使用银器。由于战国时漆器开始使用夹纻胎,夹纻胎胎骨较薄,且口沿容易崩裂,为了加强器物牢固度,在楚国时期的夹纻胎漆器上,就已经开始在这些器物的沿口、底部边缘装上金银或铜箍,名为“器”。金属与器身浑成一体,既起加固防护作用,又使漆器本身更显精致珍贵。从战国晚期以来,特别是西汉中期以后,在盘、樽、盒、奁等漆器的口沿上镶有镀金或镀银的铜箍,在漆杯的双耳上镶有镀金的铜壳。这就是《盐铁论》中的所谓“银口黄耳”。据《汉官旧仪》所载:“太(大)官尚食,用黄金器,中官私官尚食,用白银。”[2]也验证了当时宫廷和贵族使用的器皿主要是漆器中的器。如现藏于扬州博物馆于1996年在扬州市邗江西湖胡场14号西汉墓出土的“银彩绘几何云兽纹漆耳杯”,该器的双耳镶有银扣,为典型的器(图1)。
从西汉中期到东汉,器的制作技术日臻成熟、器物愈加精美。汉代器还有纯金扣、银扣和铜扣。考古发现汉代器银扣、铜扣和鎏金扣比较多,而金扣较少,仅此在南越王墓发现了2件金扣漆器,十分珍贵。器不仅为有身份的王侯贵族使用,有时还被在祭祀中用作礼器。如《后汉书》所载:“桓帝即位十八年,好神仙事。延熹八年,初使中常侍之陈国苦县祠老子。九年,亲祠老子于濯龙。文罽为坛,饰淳金器,设华盖之坐,用郊天乐也。”[3]
用金属镶器口,本是出于实用功能目的对漆器器口加以处理,既保护了器口不致过早地损缺崩坏,又能起到装饰作用,还能显示使用者不凡的身份。这一工艺技术,后来被移植到瓷器中,五代中,钱氏吴越国就向中原王朝进贡一种“金越器”,如《宋史》载吴越国钱氏太平兴国三年进贡的情形:“三月三日……金藤盘二,金雕象十,银假果树十事,翠毛真珠花三丛,七宝食案十,银樽罍十,副焉,金越器百五十事,……银大盘十……”[4]这种所谓的“金越器”,考古发掘中已有出土,如苏州七子山五代钱氏贵族墓中出有一件越窑青瓷碗,釉色莹润如玉,口沿用金边,证明古籍中所载的“金越器”为真实可信之言(图2)。
建盏使用金银,史料记载极少,倒是存世实物颇多。而建盏中之“器”,往往都是建盏中的精品。日本的文化厅、德川美术馆、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京都国立博物馆等,均藏有为数不少的宋代金银建盏[5],其釉色大多属于“油滴天目”类。这些金属与建盏口沿镶嵌紧密,工艺精湛,浑若天成。边一般外口沿略高于内扣的边,并且这些边在剖立面上,中脊略微凸起,向两边则渐趋薄,是因为镶嵌上器口之后,之边缘与器壁更趋平缓、过渡平滑,让使用者口唇的舒适度增加并避免有过强的异物感。
建盏使用边,其最初的设计,绝非是为了装饰而装饰。在诸多中国传统器具设计中,许多装饰是对其实用功能的补充和完善。从建盏胎体材料以及烧制工艺可知,建盏的胎体颇为粗糙,胎泥的颗粒较大,不够精细,拉坯后蘸釉,亦是用厚釉掩其胎体之糙。而烧制建盏采用的匣钵正烧工艺,使釉料在高温中向下缓慢流淌移动。口沿本就属于难以挂釉之处,加之釉料向下流动,胎体逐渐显露,尽管在拉坯和修坯阶段均对口沿做了一定的处理,但其粗糙的胎体仍是无法掩饰。这一点,从大量的宋代建盏实物中可见端倪,一些建盏的口沿常见露胎现象,只是口沿的胎体较之盏底的胎体要稍微细致些罢了。对于那些烧成的建盏精品,一方面由于其成器之偶然性,故弥足珍贵;另一方面,这些精品大都作为供御或宋代贵族享用,出于对身份的考虑,上贡者和使用者均会珍视这类建盏,有加以金银以别庶品的心态也就很正常。
现代生理学知识证明,唇是人身体最为敏感的部分之一,用那些口沿稍显粗糙的建盏饮茶,一般人的嘴唇虽或多或少地都会感觉不适,但也不至于到弃而不用的地步。但就那些皇室贵族而言,很可能出于挑剔而不再要建盏入贡。况且有宋一代,号称“郁郁乎文哉”,宋室朝廷对于饮食器具,仍是讲究品位。如南宋叶《坦斋笔衡》记载道:“本朝以定州白磁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窑器,故河北、唐、邓、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江南则处州龙泉县窑,质颇粗厚。政和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6]南宋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也有“故都时,定器不入禁中,惟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7]的记载。撇开宋人以玉比德,故而尚青的审美且不论,究其弃定器不用的主要动因,为“定器有芒也”。定窑采用首创的覆烧工艺,器口沿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