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自得”为儒家教育方法论核心
试论“自得”为儒家教育方法论核心
摘要:“自得”二字最早出现在《中庸》第十四章中,然后又出现在《孟子》中。孔子本人没有提出“自得”概念,但这不妨碍他的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中浸透着这种方法的精神。在孔子与弟子们“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充满着对“个我”的强调与尊重,“自得”是儒家教育方法论的核心。
关键词:自得;儒家;教育
中图分类号:B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164-03
1.“自得”二字最早出现在《中庸》第十四章中,该章谈论君子的行为方式: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凌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①
究其实,就是一句话,“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其次在《孟子》中又出现富有意味的“自得”二字,一段之中,再三言之: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②
按照传统的说法,《中庸》为子思所著,孟子又是“受业子思之门人”(《史记·孟荀列传》),那么,两部经典先后出现“自得”概念恐怕就不是偶然的了。相较之下,《中庸》“自得”的含义具体而明确,直指“君子素其位而行”,而《孟子》中“自得”一词似更有意味。我们去细细品味集注的解释:“深造之者,进而不已之意。道,则其进为之方也”,③如此则显示“自得”有方法论意义,因为,在君子“进而不已”的不懈追求中,也有“其进为之方”,“自得”二字应是指“进为之方”。强调这个“方法论”意义的目的在于,我们由此就可以清晰地看出,孟子的“自得”概念绝非突兀而来,它根本上源于孔子思想。至于《中庸》“自得”,文中更已表明有孔子“反求诸其身”之意。
孔子本人没有提出“自得”概念,但这不妨碍他的思想尤其是教育思想中浸透着这种方法的精神,也不妨碍后儒??发掘这种精神。最典型的莫如他的这样一段名言:“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集注引用程氏兄弟语云:“愤悱,诚意之见于色辞者也。待其诚至而后告之。既告之,又必待其自得,乃复告尔。”④程氏“待其自得”一语,无疑点出了孔子“举一反三”方法的精髓。更富启发的还有这样一个例子。孔子曾总结自己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朱熹注释此段,初看起来是令人吃惊的:“此为思而不学者言之。盖劳心以必求,不如逊志而自得也。”⑤他凭什么如此大胆认定孔子的“学”是“自得”之学呢?单纯看孔子这句话,完全不能得出这个结论,倒不如说,“孔子认为自己应当去多读书学习,而不是空想”,更能为常识接受。唯一的解释只能是,朱熹已从它处,或者说已从全部《论语》中认定,孔子教、学的根本方法就是“自得”,这里不过用“自得”来具体地解释这一段话罢了。那么,我们能够接受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的见解吗?我认为可以,因为“自得”的实质内涵——用我们现代汉语表达——不妨说是“邀请个体主动参与”,而这一点,在《论语》中是明显而广泛地存在着的。说得简洁一点,在孔子与弟子们“教学相长”的过程中,充满着对“个我”的强调与尊重。试举几例: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述而》)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宪问》)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公冶长》)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曾子曰:“吾闻诸夫子:‘人未有自致者,必也亲丧乎。’”(《子张》)毫无疑问,所有这些最终都能够指向“自得”概念。
2.如果说,以上这些“我”、“自”、“己”的诉求中所隐含的“自得”概念只是原则的话,那么我们还应去看一看孔子的更具体的做法,即观察孔子在引导弟子们求学问道的过程中,他是如何尽可能地“邀请弟子们的主动参与”的。我以为,此类事例最典型地体现在“诗教”中。试举一例孔门师徒读诗的实践: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诗可与言《诗》已矣。(《八佾》)子夏向老师提出疑问:“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些诗句究竟如何理解?孔子则意味深长地说出了一个别的事实:绘画这件事,首先需要一副干净的白底子。子夏不愧是孔门四科之一“文学”的代表,他居然迅速地领悟了老师的回答。他接下去的提问:礼在仁之后吗(对于君子的修养而言)?其实已是在为自己的理解向孔子寻求确证。孔子给予肯定,以一种显然欣喜其“自得”的方式表达,所以他不说子夏的回答正是自己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