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得恭《松京杂绝》与王士祯《秦淮杂诗》之比较.docVIP

柳得恭《松京杂绝》与王士祯《秦淮杂诗》之比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柳得恭《松京杂绝》与王士祯《秦淮杂诗》之比较

柳得恭《松京杂绝》与王士祯《秦淮杂诗》之比较   [摘要]王士祯的神韵说为朝鲜北学派发掘诗歌的审美价值、探寻朝鲜文学国别性奠定了基础。柳得恭认为诗歌本诸性情、神以化之、玩其归趣,主张以“诗言志”为本,丰富诗歌表现形式。因此,柳得恭将神韵说视作一种创作风格,而非创作理念,从而克服了王士祯诗歌偏重审美功能、“现实性”和“批判性”相对薄弱的弊端。   [关键词]柳得恭;王士祯;松京杂绝;秦淮杂诗;神韵说   [中图分类好]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收稿日期]2013-03-28   作者简介:朴雪梅,女,朝鲜族,吉林延吉人,朝鲜-韩国学学院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朝鲜古代文学。(延吉 133002)   王士祯(1634-1711年)是清初最有影响力的诗人和诗论家之一。他的神韵说经《带经堂诗集》传入朝鲜后,在朝鲜北学派诗人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为朝鲜北学派发掘诗歌的审美价值、探寻朝鲜文学的特性奠定了基础。   泠斋柳得恭(1748-1807)是朝鲜北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他与李德懋、朴齐家、李书九同誉为“后汉四家”,与其他北学派成员一样深受王士祯诗歌理论的影响。得益于他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他在接受王士祯怀古诗方面显示了其雄厚的功力。[1](243)特别是其怀古诗《松京杂绝·九首》,从诗歌的素材、结构、表现以及主题意识(广义的意味上讲)等方面,都受到了王士祯《秦淮杂诗》的影响[2](62),这也使得这组诗成为了最能体现柳得恭接受“神韵说”诗歌理论影响的作品之一。   本文拟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的方法和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以王士祯的《秦淮杂诗·十四首》与柳得恭的《松京杂绝·九首》的审美表现、审美体验为切入点,探讨柳得恭诗歌对王士祯“神韵说”的接受样相。   一、物象之纯美   “清”作为古代诗学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时期已开始用“清浊”来比喻善恶美丑。三国时期,曹丕将其引申到文艺学领域。他认为作品风格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作家的气质才性,而作家的气质才性又有清浊之分,清浊即高下。唐宋以后,“清”与“浊”的概念在文学理论批评发展中逐渐变成诗歌审美的重要范畴。“清”作为一种审美范畴内涵十分丰富,从审美情趣上看,它有超凡脱俗的特点。从作品的意境、风格、语言上看,有轻盈、流丽、潇洒的特色。清人王士祯十分推崇司空图的“清奇”之说,在此基础上衍生了“清远”的思想,他在《池北偶谈》卷一八中解释道:“汾阳孔文谷云:‘诗以达兴,然需清远为尚。’薛西原论诗,独取谢康乐、王摩诘、孟浩然、韦应物,言‘白云抱幽石,绿筿媚清涟’,清也;‘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与传’,远也;‘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清远兼之也。总其妙在神韵矣。”[3](105)在此,“清”是事物摆脱世俗功利性后的审美表现,而王士祯所说的“白云抱幽石,绿筿媚清涟”为清,表现的正是在泯灭了世俗欲念后对物象的审美观照。   (一)相同点   王士祯以“清”为审美价值取向,远离世俗功利性,体现了描述物象纯美形象的风格,给十七世纪的朝鲜诗坛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为他们创作诗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在王士祯尚“清”审美思想的影响下,柳得恭的诗作物象中也呈现出远离世俗功利性的审美特征。如王士祯的《秦淮杂诗》共计十四首,其一至其七以早已荒芜的古迹为其描写对象,其八至十四以历史人物为吟咏对象,体现了历经兴亡的帝都归于平凡的清寂之美。柳得恭接受了王士祯神韵说的影响,其《松京杂绝》前六首都以繁华落尽见真淳的历史景物为描写对象,婉转地道出了古都所承载的历史文化内涵。下面首先看一下他们对古都宫廷旧址的吟诵:   秦淮杂诗·其二   结绮临春尽已墟,琼枝璧月怨何如。惟余一片青溪水,犹傍南朝江令居。   松京杂绝·其二   輦路依俙暗紫苔,行人尽解上荒台。台前倘不徘徊去,只为松京噉炙来。   两首诗都以宫廷旧址为描写对象。《秦淮杂诗》中“结绮临春”是南朝亡国之君陈后主为金屋藏娇所建楼阁,标志着陈后主引宾客日夜与嫔妃文臣游宴、大制艳词的糜烂奢华生活。《松京杂绝》中的“輦路”是天子或王臣所乘车骑留下的车辙,由此推论,诗中的“荒台”也应该是高丽的王宫旧址。如今“结绮临春”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与青溪水融为一体变成了自然景色的一部分,荒台也已经面目全非,只留下一行长满苔藓的车迹。两座宫廷旧址都失去了昔日的霸气与奢华,只剩下了残垣断壁,但它不凡的身世,使其不同与周围的物象,独具历尽富贵荣华、观尽世间冷暖、超然度外的“清古”与“清寂”之美。   由此可见,两位作者从非功利性出发,在审视物象本真之美上对清的解读达到了高度契合。但两首诗的着眼点却有所不同,王士祯以南朝陈后主的风流雅事为背景,使该诗清中带“艳”;柳得恭以游历战火后满目疮痍的古都宫廷遗址的游客心境为背景,清中有“真”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