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传统文化现状引发对设计学教学改革思考.docVIP

由传统文化现状引发对设计学教学改革思考.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由传统文化现状引发对设计学教学改革思考

由传统文化现状引发对设计学教学改革思考   摘 要 面对传统文化现状,从传统文化的遗失和重生来分析现代设计学中传统设计思想的现状,并进一步探索其原因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 传统文化;设计学;现代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12-0057-03   在当今的世界范围内,几千年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在经历了工业革命的冲击、世界文化一体化的洗礼后,逐渐失去其原有的色彩。在中国,传统文化也渐渐淹没在飞机大炮、高楼大厦之间,甚至被冠以僵化、保守、封建余孽、重玄学轻科学等罪名,总之是不符现代社会的需求。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重新思考,并大声疾呼传统文化的重生。于是有人开始办私塾、穿汉服,以微薄的力量唤起传统文化的重生。甚至有人喊出“西方文化已死,21世纪就是儒学复兴的世纪”的口号。作为设计人,笔者看到西方的设计理念、西方的美学原则正一步一步影响并代替中国五千年的传统美学原则,一批又一批的学生走出学校后拿出来的都是现代主义、简约风格……让外国人也叹息“上海只不过是纽约的一个缩影”。   1 中国传统文化的遗失   中国传统文化即指中国千百年来流传下来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如儒家、诸子、阳明心学等。自从西方人用火药炸开中国的大门之后,中国的传统文化开始了一次又一次的灾难,加以“中国文化西来说”的泛滥,西方文化中心论在中国深广的影响,导致几十年来对传统文化批判多于继承,否定多于肯定,缺少认真的总结。时至今日,很多人已经忘记了传统,更不会去评价它的好坏,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正在渐渐淡出人们视野。   新华网曾报道,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京剧或其他各种地方剧种“不感兴趣”。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在对待食品方面,只有12%的人选择中餐作为大餐,51%的人选择麦当劳、肯德基作为大餐,还有26%的人选择牛排作为大餐;在对“最喜欢的一首歌”的选择上,37%的人选了英文歌曲(占的人数最多),只有20%的人选择大陆老歌,28%的人知道国歌的原名是什么。另外,在对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调查中,38%的人不知道什么叫座右铭,31%的人没有座右铭;25%的人不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只有39%的人会写毛笔字。被调查者总体上呈现出对传统文化认识不足、兴趣不浓、传统文化意识淡薄的趋向,四成的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发展不抱乐观态度。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庆节。   近一个世纪以来,已经没有多少人回答得出来什么是四书五经了。学生对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尚书》《诗经》《礼记》《左传》为代表的古代中国的支柱思想体系一头雾水。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学生从周杰伦的《东风破》里开始接触古典诗词之美,学琴(指的是钢琴而非古筝)一定要考级,下棋除非是想成为国手,书画是少年宫的常备项目,为的是升学时加分……那种初始的风雅在父母的严责和考级的压力下已经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们唯美的意境。   仔细想来其实丢失了很多,不仅仅是丢失了过年摸门钉放鞭炮、上元吃汤圆放花灯扭秧歌、端午插艾条挂香符赛龙舟等民风民俗,更多的是忘记了忠、孝、仁、义、信、礼、智、勇这些传统的思想道德。何为忠孝仁义?何为信礼智勇?古人曾把道德修养视为人生的终极追求,不过在全球化的今天,个人奋斗、快乐、自由通通比道德来得重要,现在的人还有很多别的事要忙。   2 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目前,社会各界将更多的目光投到传统文化上,关于传统文化的讨论也越来越多地出现。人们各抒己见,其中不乏客观的、冷静的思考,于是传统文化的重现和复苏开始出现在人们面前。现代私塾的出现最直截了当地将传统文化带到人们面前,它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让孩子从小就系统地接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培养一种对中华古典文化的切实的爱好,打造一些可以承担继绝兴亡之责的毛坯,期冀他们成为栋梁。他们所接受的都是传统的道德准则,忠孝仁义信礼智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任侠之气 、匹夫之责。人们无权去评价它的优劣,但至少可以让家长重新审视传统与现代的区别,给传统的琴棋书画一个正确的定位。   学术界更是早已掀起对传统文化的大讨论。钱钟书老先生让国人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丰富及中国古人的智慧,中西文化是应该平起平坐的;钱穆主张知识在水平线以上的国民对本国历史应有所知,否则“只算是一有知识的人,不能算是有知识的国民”,对本国家的历史与文化要存有一种温情与敬意。一民族失去历史,如一人之失去记忆;一民族没有哲学,如一人之丢失灵魂;一民族忘却先祖,如一人之背却血统。各种形式的讨论、探讨正在沸沸扬扬地进行,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