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科技大学参会论文坚守西联大办学传统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docVIP

西安科技大学参会论文坚守西联大办学传统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安科技大学参会论文坚守西联大办学传统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传承西北联大办学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吴晓明 石磊 苏晓亚 (西安科技大学,陕西西安710054) 在祖国大西北贫瘠的戈壁滩上有一种能够抗御严寒、酷暑、暴风而顽强生长的树。它生而千年不死;死而千年不倒;倒而千年不朽,这种树就是胡杨!在长期办学过程中,西安科技大学将胡杨树的这种自然特征融于学校办学实际,形成了“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胡杨”精神。这一精神正是对西北联大“公诚勤朴”办学精神的沿承,更是对西北联大“爱国奉献、自强不息、艰苦创业”办学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它象征着西科人坚忍不拔、不断超越的顽强意志,体现了西安科技大学扎根西部、奉献地矿、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西科人将始终坚守这一办学精神和优良传统,推动学校快速发展。 一、在办学历史中沿承西北联大办学传统的精髓,砥砺学校优良的办学传统 (一)西安科技大学的历史,是一部艰苦卓绝、救亡图存的爱国史 中日甲午海战之后,《马关条约》签订,在民族危亡之时,以“救国兴学”为宗旨的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所真正意义的现代大学——北洋大学诞生了!其设立的采矿冶金科就是西安科技大学办学历史的起源点。 能源与矿业乃“工业之母”,也是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之根本。1937年,在抗日战争的炮火和硝烟中,一批“不愿做亡国奴”的爱国知识分子,怀着捍卫民族独立、保留矿业根基的信念,不远千里,冒着生命危险,艰难跋涉,内迁陕西西安,组建西安临时大学。1938年,西安临时大学的师生们翻山越岭,到达陕南城固县山区的古路坝,以北洋大学工学院、东北大学工学院、北平大学工学院、私立焦作工学院为基础,组建了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工学院,同年,更名为国立西北工学院。其中的矿冶工程学系是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系部之一。1957年,矿冶工程学系调整到由上海迁来西安的交通大学,这就是西安矿业学院的前身。 在这段历史中,尤为值得记忆的是徐文升等老师奋力保护珍贵地质标本的事迹。1937年,中原告急。在炮火和硝烟中,实验员徐文升与其他老师一起奋力从焦作工学院抢救出了一套从38个国家进口的236种,共504块系统矿物标本。转移途中,为了保护这套珍贵的地质标本,他们使用毛驴平板车,使用人力手推车,冒着生命危险,辗转焦作-郑州-西安-宝鸡-天水-城固-西安-咸阳-西安,几经周折,生死磨难,终使标本得以完好的转移。这套标本,是国内至今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套,为地矿领域的教学、科研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西安科技大学的历史,是一部筚路蓝缕、艰苦奋斗的创业史 1956年,全国高校专业大调整,采矿及地质专业面临前途命运何去何从的重大抉择,侯运广、袁耀庭、丁克宽等前辈们主动请缨,带了一份强烈要求《在西安建立矿业学院的建议书》北上,得到教育部和煤炭部的大力支持。1957年,在审定采矿和地质去留的最终方案时,周恩来总理特别关注西部高校的专业布局,亲自拍板:采矿及地质专业留在西部! 1958年9月,对于全体西科人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根据省人委高教局会议决定,以西安交通大学的采矿系和地质系及基础课部部分师资与设备为基础,成立“西安矿业学院”,隶属于煤炭工业部。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欣然命笔,为我校题写了校名。从此,在西安这块承载着悠久文化传统的土地上,一个肩负着共和国振兴民族工业、致力西部矿业神圣使命的西部唯一的煤炭高等学府诞生了! 在这段历史中,令人记忆深刻的是新中国第一位地下采煤女专家——吴绍倩教授。她凭着“不怕脏、不怕苦、不怕死”的精神,在煤炭教育事业和科研领域辛勤耕耘了45年。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足迹遍及20多个省区的100多个矿井,“胡杨”精神在她的身上熠熠生辉。退休之时,她用自己多年的积蓄创立了“热爱采煤事业奖学金”;退休之后,她将自己七十年的人生经历写成35万余字的书稿,自费印刷,赠与年轻一代,激励着更多的学子投身于煤炭事业。 (三)西安科技大学的历史,是一部励志图存、自强不息的奋斗史! 学校的先行者们风雨兼程、历经沧桑,走过了一条坎坷的发展之路。老一辈师长们带领全校师生奉献拼搏、奋发图强,克服了重重困难,使学校在艰难中稳步前进。1978年,学校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拉开了我校研究生教育的序幕。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面对当时煤炭行业的低靡,校党政领导带领全体师生迎难而上,抢抓机遇,进行“二次创业”,克服了办学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同年,学校获博士授权单位,从此掀开了我校培养最高学历层次人才的历史。1999年,在高校大规模扩招和西部大开发热潮涌动的背景下,西安矿业学院更名为西安科技学院,朝着多层次拓展教育空间的方向发展。2002年,安全技术及工程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标志着学校的办学在某些领域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2003年,教育部批准我校更名为西安科技大学,标志着学校驶上了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2004年,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