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西方文学中中国元素探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西方文学中中国元素探讨

20世纪西方文学中中国元素探讨   [摘要]西方文学对中国的描述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征;当西方文化自我批判、自我改造时,中国的形象就呈现为肯定的一面,而当西方自我认同、自我陶醉时,中国的形象就表现为否定的一面。文章从乌托邦文学和后殖民主义理论视角分析《消失的地平线》中的“香格里拉”,并非是对中国的肯定与赞美,而是西方社会的避难所。   [关键词]乌托邦;后殖民;香格里拉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5-225-02   一、引言   自古以来,西方就对中国产生出极大的“热情”;一般西方人都是以文学作品的形式来传达他们对东方(特别是中国)的认识与理解。然而,西方人总是以自我体悟、自我需要来“解读”中国。这种“解读”实际上透露出西方人自身社会文化发展与反思所需要的一种对照与参考。借用英国当代著名汉学家雷蒙·道森所说的那样:“欧洲人对中国的观念在某些时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有趣的是,这些变化与其说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不如说更多地反映了欧洲知识史的进展……中国更恰如其分的象征是变色龙,而不是龙。”也就是说,西方将自我欲望投射到中国身上,变化的不是中国,而是对中国的欲望。文章借助乌托邦文学传统和后殖民主义理论,选取詹姆斯·希尔顿的《消失的地平线》为个案,通过对小说中“香格里拉”的分析与阐释,以反映特定时期西方人对自身所处社会的不满与希望,以及西方始终对中国进行的一种他者描述。   二、20世纪西方人的乌托邦——“香格里拉”   (一)乌托邦文学传统   “乌托邦文学”,一般认为指的是试图描绘人类社会最理想方式的纯理论作品。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许多乌托邦作品;到18世纪,传统样式的乌托邦文学消失了,乌托邦思想突出显现在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卢梭等人的社会理论和政治思想论著中;19世纪是古典乌托邦文学复兴的时代;到了20世纪,乌托邦小说才走向沉寂,取而代之的是反面乌托邦。纵观乌托邦文学的发展史,乌托邦文学与它所产生的社会、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阶级压迫异常沉重、社会思想激??变革的时期,往往就是乌托邦文学蓬勃发展的时期。乌托邦文学通过描绘一种超越现存的未来社会图景,揭示了社会各方面的弊端与腐朽,并且充满信心地认为未来必定会成为一个充满正义、平等、富裕和幸福的理想王国。   (二)乌托邦文学下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它是藏民眼里美好与纯净的象征,它是藏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和至高至尚的境界。英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193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香格里拉”,各种信仰和平共存,四处遍布着基督教堂、佛教寺庙、道观和儒教祠堂。人们奉行适度的原则,即使对待欢乐也不例外;香格里拉就是一个自然乐园——雪山、森林、草甸、湖泊、财富——那里富含金矿和纯净空气的荟萃地,是美丽、安然、闲逸、和谐等一切人类美好理想的归宿。   纵观小说的创作背景,1933年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来临的时期,当时的整个社会经济不景气,政治不稳定,人们对社会现状表示出强烈的不满。一些西方有识之士,在正视和反省自身文明缺陷的同时,将眼光情不自禁地投向东方和中国文明,希望在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哲学文化中找寻拯救欧洲文化危机的出路。《消失的地平线》中的“香格里拉”,犹如一场甘霖,抚慰了大多数西方人干涸的心灵。不同于以往西方作品中对中国的否定描写,《消失的地平线》从正面的视角介绍中国。“香格里拉”——一个纯净、平等、幸福安康的地方,广大的西方人重新认识了中国,他们开始向往中国这个世外桃源。整本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中国风;香格里拉,就好像乌托邦一样神秘而美丽。   因此可以看出,作者希尔顿只是企图构筑一个安静祥和的乐土,借以超越残酷的现实,表达对战争的恐惧以及对社会的不满与希望。“香格里拉”代表的是与西方现实不一致的一种状态,它是对自身所处社会的一种谴责、批判和一套价值判断。正因如此,希尔顿创造了“香格里拉”——这一安置在中国,拥有着亭台楼阁、灯影琴声的仙境,它与西方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社会状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三、“香格里拉”的后殖民主义理论解读   在后殖民的理论中,“他者”(me other)和“自我”(Self)是一对相对的概念,西方人将“自我”以外的非西方世界视为“他者”,“他者”的概念实际上潜含着西方中心的意识形态。宽泛地说,他者就是一个与主体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参照,通过选择和确立他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确定和认识自我。   每当西方人对现实感到失望或不满的时候,他们都会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东方:“在欧洲的历史上,关于东方的幻想经常成为他们度过苦难的福音。”在西方文学中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