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见证“菜篮子”成长.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他们见证“菜篮子”成长

他们见证“菜篮子”成长   “菜篮子”工程已走过25个春秋,很多人都亲身感受了“菜篮子”的变化和发展。本文采访了“菜篮子”生产、流通和消费三个领域的见证者,听他们讲述有关“菜篮子”的故事。   从“老三样”到丰富多彩的“菜篮子”   最初“菜篮子”工程的建立是为了充足供给人们对副食的需求。   对于上世纪80年代初出生的人来说,也许在家里的某个犄角旮旯或父母的存钱罐里还能看到粮票的身影。粮票是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那个特定年代,必须凭粮票才能购买粮食,凭蔬菜票、肉票才能购买蔬菜和肉类等副食,“票证经济”曾影响了我国几代老百姓的生活。   冬日,晌午。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南里小区,天气寒冷,但阳光依然明媚,78岁的田大妈正在小区晒太阳。她的老家在河北保定,但从十几岁就来到了北京,之后生儿育女,一直就在北京生活,算是半个北京人。说起粮票、蔬菜票,田大妈打开了话匣子。   上世纪80年代,田大妈还在一家幼儿园后勤处工作。那会儿,她一个月的工资是24块钱。像所有家庭一样,她也经历了用粮票买粮,蔬菜票买菜的岁月。当时,田大妈的丈夫在北京房山工作,只有周末才能回家,她一个人负责养育三个子女。   “当时,国家分配粮票是根据个人工作情况的不同来分配的,例如从事体力劳动的和不从事体力劳动的定量会有所不同。从事体力劳动的每个成年人可以领到的30斤粮票,而不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则只能分到25斤的粮票。”田大妈说。   说到自己买粮、买菜的经历,田大妈说:当时在万寿路附近,有公家(国营)的合作社,里面有包括酱油、醋、粮食、肉、蔬菜等购买专区。虽然粮票量不多,但他们一家差不多可以维持生活。说到买菜,田大妈说:“用蔬菜票买菜,我一周平均去2-3次合作社”,她说,那会买菜,基本就是老三样——白菜、萝卜和土豆,一家四口,最常吃的便是白菜。虽然也有芹菜、茄子等“稀罕”菜,但他们一般都不太舍得买。   说到当时的一日三餐,田大妈说,每天早上7点上班前,她会帮孩子们将窝头掰开放在炉子上烤着,待烤热后,三个孩子拿着窝头边走边吃,就去上学了。孩子们吃饱后,田大妈才拿着剩下的窝头吃。中午的时候,他们一家有时吃早上剩下的窝头,或者偶尔煮点挂面。晚上时间稍微充裕,则可以炒个白菜或土豆。   “那会儿菜可便宜啦!一毛钱就是一脸盆的西红柿,可以吃很长时间。”冬天没有新鲜的蔬菜吃,很多家都会在冬天到来之前,买很多白菜、土豆和萝卜储藏着。还有的人家会买很多西红柿,将西红柿切碎,然后装进小口的瓶子里,将装好西红柿的瓶子放进开水里煮(怕变质,算是消毒)之后,几十瓶西红柿就这样储存起来,冬天时拿出来炒菜吃。   1990年,田大妈退休后,她的工资是100多元。那会儿,人们买菜时,就可以直接拿钱买了,公家的合作社已经鲜有人去惠顾,人们更多地去农贸市场或早市买菜。渐渐地,粮票、菜票等各种票证开始淡出人们的视线。   从1988年到现在,“菜篮子”品种结构更趋合理,地区之间、季节之间的差异进一步缩小,极大地丰富了市场供应。以北方地区冬季蔬菜供应为例,已由过去传统的“老三样”为主增加到100多种。现在,一年四季无论北方、南方,“菜篮子”产品市场供应琳琅满目,为消费者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   跟以前相比,田大妈说,现在蔬菜价格虽然贵,但人们挣得也多。现在田大妈的退休工资已经达到3000多块钱。现在的生活好了,每顿饭都有好多菜,想吃什么就买什么,顿顿有肉,她还笑着告诉记者:“现在生活这么好,自己一定要保护好身体,多享享清福啊!。”   包地卖菜的李红军   12月2日,李红军在翠微南里小区租住的房子旁边,摆着自己的蔬菜水果摊。摊位上,最显眼的要数大葱和白菜了。“这葱多少钱呐?”李红军说,“这是山东章丘大葱,1.6元一斤”。这天凌晨4点,李红军就开着他的小面包车到新发地市场去进货,差不多运回来2000多斤大葱。李红军有自己的蔬菜生产基地,同时他还经常去外地收购一些优质的蔬菜,集生产者、收购商和零售商三重身份于一身。   李从军从2007年开始在北京大兴区包10余亩地,种植大葱、白菜等蔬菜。这些年,他种植的蔬菜品种越来越丰富,产量也逐渐提高。作为生产者,他会选择自己销售蔬菜,而不让收购商来收购。他说,自己卖的话,价格会高一些,例如白菜,收购商田间价格只有3毛多,自己卖的话有6毛多。   刚开始卖菜的时候,他主要是开着车到处去卖,属于流动性的菜贩,那会,通过卖菜,一亩地可赚几百块钱。现在,他不只有了固定的销售点卖蔬菜,而且收入也提高了。大葱成本包括种子、化肥、农药、人工等,大概是2000元左右,毛利7000多元,现在大约每亩地赚4000-5000元。   此外,他去全国各地收购优质农产品。他经常前往河北的涿州和北京门头沟等地收购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