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本与一体:儒家一体观的意涵及其现代意义_论文.docx
一本与一体:儒家一体观的意涵及其现代意义
一 前 言
近百年来的中国知识分子,面对时代的巨变与西方文化的冲击,追求现代化成为最主要、最迫切的文化课题。而“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当然也成为知识分子最深切的文化关怀与焦虑。不过,征诸两岸三地(台湾、香港、大陆)中国人发展现代化的具体经验,愈加证实:传统与现代并非对立的两橛,传统的价值观与行为不一定和现代社会相互抵触。而且,从历史意识的觉醒来看,每一文化传统皆有其根源性的智慧与独特的价值,这些智慧将是现代化过程中最值得珍视的宝藏。
为此,本文之作,乃择取儒家一体观作为论述的根据,详加探究其意涵, 阐释其现代意义。冀能从自家传统文化的掘取中,涌现智慧的源泉,促使“现代化”更“调适上遂”的发展。
二 儒家一体观的意涵
(一)从的争议与诠释谈起:一体与兼爱
儒家的一体观,旨在阐发“万物一体”之义蕴。此义从先秦儒家发展到宋明儒学,由隐而显,由微而着,层层转进,乃是儒学的共义。尤其,宋儒张横渠(载,1020-1077)的将儒家一体观的理境,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峰,备受儒者的推崇。当时,程明道(颢,1032-1085)即称赞横渠之作,乃“孟子已后,未有人及此文字。”又说:“若则是之宗祖也。”[1][1]而程伊川(颐,1033-1107)也赞许:“之为书,推理以存义,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2][2]之重要性,可想而知。
另一方面,甫出,也引发当时学者不同的诠释与争议。如二程门人杨龟山(时,1053-1135)即质疑之说:“言体而不及用,恐其流至于兼爱。”[3][3]而朱子(熹,1130-1200)也指出:“近见儒者多议两书”[案:即、二解]之失,或乃未尝通其文义而妄肆诋诃。”[4][4]因此,我们除了可就文本来抽绎其义理外,也可由杨龟山的质疑所凸显的问题意识,探究儒家一体观的特殊意涵。
开宗明义便展示儒家一体观的宏规,其言云: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横渠认为天地之所以为天地,乃因其以乾健与坤顺之德生万物,故人与物同以天地为父母,以乾坤之德为生命的根源。吾人与万物同在天地乾坤之德的创生中,同生共长,浑然无别。如是,塞乎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即形成吾人之形体,而主宰天地之常理,即为吾人之本性,天人本不相隔。同样地,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犹如同胞手足,也如朋友同侪,彼此血肉相连,痛痒相关、休戚与共。诚如朱子所云:“<西铭>首论天地万物同体之意,固极宏大。”显然地,<西铭>所强调的“同体”之意,偏重的是人与万物“同为一体”之意,而不是“同一本体”[5][5],故人与天地万物本为一体而不可分割。
承“天地万物同体”之意,<西铭>继而视天下犹一家,故云:“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孤独鳏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此一体之怀,正与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雍也》)、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相发明。
既然乾坤为父母,天下为一家,则事天之道犹如事亲之孝,故<西铭>云:“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盖敬畏天命与爱亲之孝,其义一也。因此,<西铭>的后半段,以孝亲之义阐发事天的实践工夫,所谓“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惟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并以禹、舜、颖考叔、申生、曾参、伯奇等六子孝亲之事为例,具体地说明:圣人之于天地,正如孝子之于父母。质言之,圣人乃天地之孝子。因此,圣人之践形而穷神知化,即是孝子之“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中庸》)
最后,<西铭>以“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作结,正视道德实践中“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的命限,彰显儒家“乐天知命”的实践智慧,与“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孟子尽心》上1)的无限庄严。
细绎上述<西铭>文本,究其文脉语意,程明道以“仁孝之理备于此”诠释之,最中肯綮,最觉亲切。然而,杨龟山却质疑<西铭>阐发“万物同体”之意,恐类似墨子“兼爱”之旨。故伊川为之释疑解惑,提出“理一分殊”来诠释<西铭>,并判定儒墨之别。伊川说道:
<西铭>明理一而分殊,墨氏则二本而无分。(原注:老幼及人,理一也。
爱无差等,本二也。)分殊之蔽,私胜而失仁。无分之罪,兼爱而无义。
分立而推理一,以止私胜之流,仁之方也。无别而迷兼爱,至于无父之极,义之贼也。子比而同之,过矣!
嗣后,朱子又承伊川之意而作更详尽的解释:
盖以乾为父,以坤为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