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历史军事行动对汾河林区的影响.docVIP

诠释历史军事行动对汾河林区的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诠释历史军事行动对汾河林区的影响

诠释历史军事行动对汾河林区的影响 摘要:汾河上游处于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民族交接的地带,由于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汾河上游成为军事敏感地带,历史时期战事频繁。驻兵时要筑城寨、建防御、造战车、炼兵器、修战道,士兵要取暖煮饭,战区周围的森林在劫难逃。进兵时要斩林湮谷,围剿时毁林搜查,甚至不惜纵火焚林。同时为了稳定边界,往往实行军屯,并大批移民实边,毁林垦地,大片森林毁于一旦。战区人民为躲避战祸,举家迁入深山老林,使高山邃谷中的森林也惨遭破坏。这样,就致使汾河上游管涔山地区森林遭受重创,森林的减少,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汾河衰败,最终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关键词:汾河上游管涔山林区军事活动森林减少生态恶化 1.引言 汾河源于管涔山,从宁武县管涔山河源到太原北郊区上兰村为上游,长202公里,区间流域面积7727.1平方公里。包括宁武、静乐、岚县、古交、娄烦、阳曲六市县及太原市尖草坪区。汾河上游处于农牧交错带,历史上多次农牧冲突发生于此,战争频繁。同时由于山西自古地理位置特殊,战火往往烧遍全境,汾河上游又是军事敏感地区,大小战役连绵不断。 山西境内主要战争次数 朝代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元明清 外部战内部战争101120724 资料来源:李燕如,胡兆亮,《中国历史战场地域分布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人文地理》,第6卷,第16期,2001年12月。 从上表可以看出自秦统一中国到鸦片战争(公元前221年——公元1840年)山西境内共发生53次较大规模的同游牧民族的战争,平均每39年就发生一次大规模的战争。同时国家内部的战争更是频繁,共72起主要战役,平均每28年爆发一场。如此频繁的军事战争,尤其是同游牧民族的军事战争,对汾河上游影响很大,致使该地区森林惨遭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日益脆弱。 2.原始森林时期——夏商周时期 管涔山区人烟稀少,北缘、南缘的河川阶地还都是草原,腹地人迹罕至,原始森林密布。夏王朝注意提倡林业,及至周王朝,其制定的森林管理制度是较为完备的,对山林养护和采伐有一系列明文规定,因此当时的管涔山区森林生长相当繁茂,“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说明当时管涔山区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好。 3.北部拓疆对森林的轻微破坏——春秋战国时期 3.1北部拓疆对森林的轻微破坏 为了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侵,赵国大兴土木,构筑长城。筑城需要跨越山岭崖壑,那里的林木必得铲除殆尽;动用大批工匠施工,其抬杠架杆、取暖煮饭均需大批木材,因而对森林的破坏不小。公元前305年,雄图大略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举兵北伐,拓展并巩固了赵的疆域。之后,为了图谋征服强秦,赵武灵王在宁武、朔州一带大举操练兵马,管涔山地区实际成为赵的兵马大营,森林再度遭损。 3.2森林轻微破坏的影响 由于当时赵国主要从事畜牧业,所以,总体来看,这一时期天然植被的破坏较轻,生态环境良好。当时汾河的水量还较大,还有舟揖之利。最能显示汾河水运能力的是史书中所记的“泛舟之役”。对这一事件《左传》中记载说:“晋荐饥,……秦于是乎输粟于晋,自雍及绛,相继命之泛舟之役。”由此可见,当时的汾河水量大河道深,大型运输船队可逆流直抵今翼城一带,反映了当时由于森林覆盖率较高,水土流失还较轻微,雨量充沛,河流径流量较大,具有与今日迥然不同的良好生态环境。 4.民族战争渐增对森林的局部破坏——秦汉—南北朝时期 4.1民族战争渐增对森林的局部破坏 秦至三国之际,山西曾多次发生战争,后来到十六国时期,五胡割据和北魏统—北方又多次发生战争。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平原地区森林因战乱破坏日渐萎缩。秦汉之际,倔起于北方的匈奴常常南下袭扰。当年被赵武灵王拓展为赵国领地的管涔山地区,再度沦为匈汉历年征战的沙场。西汉时期,为了巩固北部边防和开发北部地区,汉文帝时期就开始了向今吉县、太原以北的牧区移民,实行民屯,同时在今代县以北开展军屯。在吕思勉所著《秦汉史》中,就有“汉发三将军屯北地,代屯沟注”的记载。(沟注即指今代县西北的雁门山)到汉武帝时,太原以北的地区,在民屯与军屯的合力开发下,大量的土地被开垦为耕地,农区范围向北拓展到今忻州以至大同地区,就连原来“战争频繁,戎马相寻”的晋西北一带,也由牧区变为农牧兼营的地区。在军垦的同时大量移民实边进行民垦,不仅破坏了平川地区的森林,而且山地丘陵区的森林也开始被破坏。 这一时期,由于军事的需要,修建了许多道路,对森林的破坏也很严重。当时煤的开采还不十分普遍,因而砍伐树木用之于燃料就成为当时主要的能源。秦汉时期冶炼业已十分发达,生产兵器和其他器物,燃用木材需要量很大。年长日久也大量消耗森林,这就造成了森林面积的减少。汾河因之在刘聪麟嘉二年(公元3l7年)、东晋建武元年(公元317)年秋、北齐后

文档评论(0)

wnqwwy2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14141164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