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桃夭》.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学《桃夭》

国学经典备课——《桃夭》 教学目标: 诵读课文,感悟诗文的韵律美。 小组合作交流,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意思。 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 复习《螽斯》,导入《桃夭》。 二、初读感知。 1、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读文章,将不会读和不理解的字词圈画出来,然后查字典解决。 2、师范读。 3、读诗文,体味韵律美。 采用单人读、同桌互读、男女分读、全班齐读等形式,读出文章的韵律美。(可让学生互相点评,总结出读诗文的方法:节奏、音调、重音、感情等方面总结) 三、合作探究 1、学生四人一小组,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的意思。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画出来,准备全班讨论解决。 2、各小组提出疑问,全班讨论解决,重点的点,老师再讲解。 重点字词: 夭夭:桃含苞貌。一说形容茂盛而艳丽,一说形容少壮的样子。 灼灼(音茁):鲜明貌。 华:花。 归:妇人谓嫁曰归。 宜:与仪通。仪,善也。 室家:犹夫妇。男子有妻叫做有室,女子有夫叫做有家。 有:语助词。蕡(音坟):实之盛也。 蓁蓁(音真):草木茂盛貌。 课文理解: 桃树长得多麼壮盛,花儿朵朵正鲜美。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和顺。 桃树长得多麼壮盛,果实累累结满枝。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庭美满。 桃树长得多麼壮盛,绿叶茂盛展生机。 这位女子出嫁后,定能使家人幸福。 赏析:这是一首在婚礼上祝贺女子出嫁、新婚美好的喜歌。全诗三章全用“桃之夭夭”起兴。用娇美多姿的桃花比喻新娘的青春年少,充满活力。第一章赞美新娘的姿容动人,第二章祝愿新娘多生贵子,第三章预祝整个家庭兴旺发达。 简单是质朴,是真实,是实在,是亲切,是萦绕心间不能忘却的情思。刻意修饰是媚俗,是虚伪,是浮泛,是浅薄,是令人生厌,是古人常说的恶俗。 简单质朴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艺术的一种境界,并且是至高的境界。 品味:这首诗非常有名,即便只读过很少几篇《诗经》的人,一般也都知道“桃之天天,灼灼其华”。这是为什么呢?我想,无非有这样几个原因: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谁读过这样的名句之后,眼前会不浮现出一个象桃花一样鲜艳,象小桃树一样充满青春气息的少女形象呢?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这很可贵。“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细细吟咏,一种喜气洋洋、让人快乐的气氛,充溢字里行间。“嫩嫩的桃枝,鲜艳的桃花。那姑娘今朝出嫁,把欢乐和美带给她的婆家。”你看,多么美好。这种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点,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这首诗,祝贺人新婚,但不象一般贺人新婚的诗那样,或者夸耀男方家世如何显赫,或者显示女方陪嫁如何丰盛,而是再三再四地讲“宜其家人”,要使家庭和美,确实高人一等。这让我们想起孔子称赞《诗经》的话:“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孔子的话内容当然十分丰富,但其中是否也包括了《桃夭》篇所反映出的上述这样一种思想呢?陈子展先生说:“辛亥革命以后,我还看见乡村人民举行婚礼的时候,要歌《桃夭》三章……。” 四、背诵诗文 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然后检查背诵情况。(也可采用默写的形式)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