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仁生”海外拓荒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余仁生”海外拓荒史

“余仁生”海外拓荒史   余仁生是活跃于粤港及东南亚的一家历史悠久的中药店,为华南及东南亚著名的老商号,历史跨越130年。在海外华人之中,它与“北京同仁堂”及“东方红”鼎足而立,商业网络非常广泛。余氏的创业经历正好记录了19、20世纪之交,华人移民在东南亚落地生根、创业垦荒的历史,反映出华商在马来半岛开发历史上所扮演的“中介人”角色,见证了华商的经营圈如何跨进了马来半岛这个舞台。   南下马来亚   据余氏族谱称,余氏祖籍江西,至十六代的余鹤松才南迁至佛山,余鹤松乃江西一位“地师”(风水师),以堪舆为业,广植人脉。余鹤松经营的人脉正好协助其子余广培到南洋创业。1876年中秋后,余广培经父亲引线,向友人集得旅费,偕同妻子梁亚有(1855—1927)、弟弟余广晋途经香港,南下槟城。   抵达槟榔屿不久,余广培一行三人寄居在友人的“和源”布服店内,翌年成为“和源”的合伙人。由于槟城的布店众多,图利不易,余广培遂转与妻弟开办一家西式面包店,但由于面粉价格急升,经营亏本,后来更因“和源”合伙人闹出纠纷,“和源”易名“和泰”,余氏被迫退股,更连累旗下面包店因他声誉受损,债主临门,最终被迫倒闭,亏本约1550元。在当时,这显然不是一笔小数目。   在经济逆境中,经友人引线,1879年余广培南迁到新加坡,寄居在一家叫“裕生”杂货店内工作,“每月工艮〔银〕均有十元”。在“裕生”杂货店工作期间,余氏除打点店内杂务外,还负责往来槟城和新加坡之间,为杂货店收取货款,加上向店东贷来货品,沿途售卖,手上也渐积累起资财。   这些取道不毛之地的收款之旅,也开阔了余广培的眼界,令他亲访不少马来半岛上刚开发的边陲地,有助余氏日后迁入刚开发的霹雳省,开创其“饷码”(包收税款,Tax Farming)、采锡(Tin Mining)和杂货业务。   经营“饷码”   1882年,余广培的事业历经了一番巨变,余广培开始经营“饷码”。   在18、19世纪之交,随殖民势力扩张,全球各大洲的物种加速了混种交流。例如,英人从巴西引入橡树,移植到马来半岛上,随着新式橡胶种植和开采技术的出现,透过华人园主大力开拓橡胶种植业,令马来地区成了举足轻重的橡胶出口地。随英国的单车制造业、美国汽车工业冒起,更营造出庞大的车胎市场,加上全球工业化潮流,令汽车、罐头、轮胎等制造业跃起,马来地区出产的锡产和橡胶成了各国争逐的商品。这也吸引了英法势力插足东南亚,争夺土地和资源。   当时的霹雳省是马来半岛上马来人和缅甸国的缓冲区,锡产丰富兼具战略地利,为兵家和商旅必争之地,加上当时马来人还未建立起自己的国家,政治真空的形势,更引来英国和法国争逐,各自把势力伸展进马来半岛上。英人为防患马来地区的无政府状态让缅甸和法国势力从中获利,遂决定捷足先登,把英国殖民势力由槟城、马六甲、新加坡这些沿海据点,向马来半岛内陆大举扩张。但开发之初,英人还未能巩固统治,为便利英国政府采锡和收税,遂推出“饷码”投标这一一石二鸟的计策:一方面,把收税的专利权(如赌饷、酒饷、烟饷、当押饷、猪肉税)招标竞投,中标者同时享有税田上开采锡矿的专利权,这正好鼓励“饷码”商人大量引入华工,开发边缘地区。另一方面,英人坐收税饷和锡米供应之余,也可移民实边,稳握政权。   1882年,余氏在代雇主远行收款路上,看见一张“红毛政府”(指英殖民政府)公告,英人行将在霹雳省进行投标,把赌饷、酒饷及典当税三项专利权招商承办,价高者得,成功投得“税田”者,按标书所订,向英人缴付一笔固定税款后,即可专享“税田”上的三年收税权,赚取税饷差价。他见有利可图,遂向友人和雇主集资,用“裕生号余广”为登记名号,成功投得在霹雳埠务边(Gopeng)一区的税田,担任管理一职。   在当时英人心目中,华人正好是马来半岛上极佳的“饷码”经营者,相对于马来土著,华商具备以下的优点:首先,华人侨民的血缘、乡缘、业缘网络广布,组织能力较强大,筹集资金和人力的网络可以轻易跨越疆界,有助“饷码”经营;其次,华人侨民的经营知识丰富,如以脚搭水车辅助水淘法,尽用地利开采锡矿等;再者,华人侨民正好可助英人一臂之力,达到开采锡矿,移民拓边的目的。在这新形势下,不少经营“饷码”发迹的华商把业务扩张至其他商业领域(如地产、橡胶、采矿业),这也令华商社群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张,即使“饷码”之法被英殖民政府取消后,华商社群仍能保存其经济势力。   在投得“饷码”专利之初,余氏便告诉父亲:假若“祖宗有灵,将来三年期满,或可获数仟之资”,但1882至1884年间,他却多次透露旗下的“饷码”经营困难重重——他投得的税田“锡米”收获甚少,加上连年火灾,经营甚困,到1884年才发现了矿床主脉,可惜却遇上锡价下跌,盈利微薄。虽然“锡米”利润甚浅,但余广培又称税田上的主要利润,既非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