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鹰》三译本.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诗歌《鹰》三译本

论诗歌《鹰》三译本   【摘要】 诗歌《鹰》作为丁尼生的短篇诗歌的经典之作在我国广受欢迎。本文选取它的三个译本,从细读视角对译作进行分析解构,试图在音韵、词语和意象三方面探究,寻找诗歌翻译的美学价值所在。   【关键词】 鹰 诗歌 翻译   阿弗瑞德·丁尼生(1809-1892)的诗歌《鹰》以其音形意完美结合而一直被评论家们视为经典之作,无数文人骚客无不膺服其创作的精妙之处。正因如此,中国许多诗歌爱好者和翻译家都尝试把这首诗翻译为中文。下文将选取三译本,通过分析原文与译本以及三译本间的比较,尝试性地探究诗歌翻译。为了方便讨论,特将这首小诗原文以及三译文引述如下:   Eagle   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   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   Ringed with the azure world, he stands.   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   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s walls,   And like a thunderbolt he falls.   鹰   曲起双臂他同这峻岭相抱,   独居高峰他与太阳倚靠,   九重天穹又把巉岩环绕。   他脚下爬动着微澜沧海,   一双眼居高临下不懈怠,   猛冲下犹迅雷劈击下界。   (冯光睿,武汉粮食工业学院学报1988年第一期)   鹰   他用蜷曲的爪子抓着巉岩,   背顶着寂寂大地上的太阳,   那周围是一片淡淡的蓝天。   他下面是蠕动着的皱海面,   他栖在墙似的山岩上凝望,   刹时间向下扑去迅如雷电。   (黄杲炘,《英国抒情诗歌100首》)   鹰   扭曲的利爪紧扣巉岩,   独立危崖,与日比肩,   蔚蓝一片寰宇间。   脚下苍海微皱面,   远眺傲立崖颠,   霎时落,直如雷霆下九天!   (张传彪,《大学英语园地》1988年第一期)   全诗寥寥数字,白描式雕刻出一只栩栩如生地雕刻出一只傲立顶峰的鹰的形象。作者在写作中通过动静结合,相互补充、相互烘托,将自然之物——鹰的形象鲜明地跃然于读者面前。全诗最大的写作特征便是作者对音韵的使用。作者首先通过对爆破音的使用突显出一幅“刚健、不屈、高傲的男性形象”;然后使用了一系列的长元音表达出一种???鹰的高贵相对的一幅死气沉沉的大海气象;诗歌全篇都压尾韵[s],给读者一种速度的力量和一气呵成的快感,同时伴随着一种鹰击长空的动态画面感。本文所选三译文在表达原诗的这些诗学特质方面各有千秋,下面试对其比较评析。   一、诗歌的音韵翻译   在音韵方面,除了少数的出格外,全诗整体上采用了四步抑扬格;整首诗可分为两小节,上一节压尾韵[ds]而下一节压尾韵[ls]。诗歌第一节通过大量的使用爆破音使整节显得语气坚定、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英雄气概。诗歌第二节为了与第一节形成显明对比,突显鹰的英雄式的伟大形象,对匍匐在它脚下的大海采用长元音表述,进而显现出大海的平庸。在诗歌翻译中,许多中国翻译实践家均认为在将英语诗歌译为汉语时“可以以顿代韵”的声韵翻译观。事实上,汉语中,顿指语意上的停顿,由于语意或词性的变化而产生的阅读中的停顿;而英语里,抑扬格则指在阅读中由于音律高低顿挫而产生的节奏感。在某种意义上它与中国传统诗歌中的平仄压韵有某种相似性。但由于汉字是单音节字而英语但是一种拼音语言的多音节字,它们之间也并非一一对应。因此,在诗歌翻译中,无论采用何种音韵翻译手段,双语间的音韵一一对应是不可能完全实现。因此,译者应尽可能翻译出原文的音韵精神所在,即神似,而非一一对应。在这三个译本中,无论从那一角度评论,很难发现一个译本在音韵上是严格对应于原作,均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但仔细分析还是可以感到译者们的各自独特匠心。冯光睿的译文(下文均称冯译)在音韵方面明显缺乏节奏感。原诗一气呵成,景物互叠,浑然一体,句子间环环紧扣,语气步步紧逼,大有气吞万里如虎之感。而冯的译本在音韵方面的考虑明显是不足的。虽然冯的译本采用了压尾韵的诗歌写作手法,但整个译本缺乏艺术整体美效果。诗歌的上一句单独成行与下一句间没有语意和语气上的明显连接。这样的译文把原本语气浑然一体的诗歌分隔为一行一行相拼接的诗歌,使原诗歌的音韵效果消失殆尽。因此,冯译本在音韵上虽然也体现出某种英雄高昂气势、但对整首诗歌而言,是失败的。黄杲炘先生是中国现当代著名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他的这一译本十分规范、十分工整。整体而言,语气前后贯通,连成一体。但译文毫无疑问缺乏了诗歌内在的激昂语气,音韵平稳没有任何如暴风雨般强烈的语流变化。这一点也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