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北川县城变迁对当地羌族文化影响.docVIP

浅析北川县城变迁对当地羌族文化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北川县城变迁对当地羌族文化影响

浅析北川县城变迁对当地羌族文化影响   【摘 要】北川自古就是羌族聚居生活的地方,历史悠久。在建国以来的短短数十年中,北川县城几经变迁,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羌族文化。   【关键词】北川县城;羌文化;迁移   远古时期,北川即是羌族人民生息、繁衍的中心地带。北周天和元年,于北部郡新置北川县,为北川建县之始。唐代析北川县地置石泉县,后北川县并入石泉县。宋代在石泉县置石泉军隶属成都府路。元明清亦然,至民国二年(1913)因重名原因复名北川。解放初,县城由治城迁至曲山镇。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北川老县城夷为平地,人员伤亡惨重。经国务院批准北川新县城迁址于安昌镇以东约两公里处,并取名永昌镇。   一、建国前县城(治城)的主要状况   治城(今禹里)在汉魏时期即为汶山郡所属的广柔县县治,北周北川建县后亦然,后北川县并入石泉县,一直作为该县治所直到建国初期。明代嘉靖以前北川县城的主要功能以军事职能为主,北川自古便是汉番要冲之地,是茂县汶川羌族、松潘藏族出没往返的便捷通道,也是茂汶羌区、松潘藏区同安绵汉区的战略缓冲地带。故史云:“石泉地通诸夷,金汤之固尤所宜求……实全蜀之咽喉矣。”道光石泉县志也说:“石泉地界华夷,以弹丸邑独障羌氐险要之从可知乎……一线羊肠小邑有四寒之固非虚语也。”由于此处地势险峻,且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历代中原王朝在这苦心经营,修筑大量的军事堡垒。据记载,宋徽宗政和七年,茂州动乱,应石泉县令建议,设石全军,治所县城治城。并在石泉军沿边要地修筑靖安等九个军事城堡,驻军防守。明英宗天顺四年,始建石墙,又增筑大量军事城堡。并“以茂州卫军百名,成都后卫军三百名,各帅以官,相兼防守县城”。嘉靖到万历时期,通过对北川地区羌族征讨,域内青片番,白草番逐渐归顺。中原王朝遂在此推行土司制度,大力改土归流并兴办教育,县城周围的羌族逐渐被纳入了管辖治理的范围。北川县城作为该地区的治所,对该地区的羌族文化有了大规模及深层次的影响。据记载万历六年,都御使王廷瞻剿杀白草番,风村17寨、野猪窝18寨2440户,男4256丁,女4138口归???,并将原来姓名,一律改换为汉人姓名。万历十三年,白草番因以粮助杨柳羌为乱,兵备周嘉谟欲出兵,白草番恐于武力而请降,“请益蔌粮三斗,示不复为羌也。”归附的地区被强制拆除碉楼,衣、食、住俗皆与汉人同。到了清代,清政府继续推行归土归流的政策,当地羌人的风俗习性进一步改变,到道光十年《石泉县志?番俗》记载“通汉人语者几半。白草之番日染华风,延师课读,简有知书识字者。”又载“吏斯土者随时训迪之,婚姻丧礼将与汉民一体。”   二、县城迁至曲山对羌文化的影响   1952年为克服交通困难,县城由治城迁至曲山。曲山镇因位于明代军事城堡曲山关下而得名。以曲山关为界,曲山、擂鼓和通口三镇所辖范围被当地人称为关外即汉人居住区,关内为汉番杂居区。曲山在1942年才被完全划入北川,因此县城远离羌族聚居区域,基本属于异地新建(原曲山场扩建)。在修建的时候也未考虑民族文化特色,整个县城基本毫无羌民族特色。直到2006年,为推动旅游业的发展,才开始进行风貌改造,增加大禹、羌族的特色符号。同时对老城区街道名称进行相应的更换。北川县城作为整个县区域的文化中心,由于文革时期的长期推行民族虚无主义,且远离羌族固有聚居区等因素,缺乏一种固有的羌族文化氛围,长期使用汉语交流,导致会羌语的人已经寥寥无几。据资料统计,除青片,白石等少数地区还有会说羌语的老人,基本已经没有人会说羌语。由于羌语的逐渐失传,像释比这种典型的民俗活动逐渐淡出北川羌人的生活。释比的经典都是世代口耳相传、口传心授传承下来的,语言的断裂导致在老一代释比相继谢逝和后继无人的问题下,羌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很多重大的节日必须请其他羌区的释比前来助阵。因为县城处于汉区,并且新县城交通相对较好,大批外来汉族移民的迁入。在文化教育越来越重视汉化教育,而对本民族自身的文化却毫不涉猎。致使北川县城在失去羌族文化氛围保护的同时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对羌族文化的歧视,认为羌族文化是落后野蛮不文明开化的。所以在县内的居民是不穿着羌族服饰的,只有每年一度的羌历年才有人穿羌族服饰,好像只有这个时候他们才是羌族人,等庆典结束,一切又归于常态。而同为羌族聚居区的汶川,却形成鲜明对比。曲山位于北川东南隅的湔江河谷,四周群山环抱,落差高达四、五百米,地势极为险峻。由于县城选址的错误,间接导致了北川地区乃至整个羌族文化遭受重创。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馆因背靠王家岩,地震时山体大面积崩塌,致民俗博物馆等羌文化研究单位被深深掩埋。羌博馆中的805件馆藏文物全部被埋,无一幸免,大量研究羌族文化的专家也在地震中遇难。另方面,县城迁移对关内羌族聚居区的影响也很深远。由于原县城治城行政级别的下降,县级事业和行政单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