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组织行为学 自考 7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课件7章.ppt

组织行为学 自考 7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课件7章.ppt

  1.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组织行为学 自考 7章 组织行为学概述 课件7章

第三章 群体内部互动行为 一、协同效应 (一)群体促进效应 (二)社会惰化效应 (三)协同效应 群体的潜在绩效+群体互动过程所得-群体互动过程损失=群体的实际绩效 协同效应,是指由两种以上的物质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效果不同于每个物质作用的总和。 二、群体行为的动态研究 1、群体压力和从众行为 群体压力(group pressure) 是指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 (案例) 群体压力 某工厂青年工人宿舍的一层,门对门10间房,住了6个系的18名小年轻。 一个由年龄、地位和收入大致相同者组成的松散生活群体。 工厂的用电规则赫然规定:严禁使用电炉,违者重罚。 然而除一间例外都有电炉,而且公开推广了一种偷电方法:在各自门外的电度表进出线间跨接了一马蹄形导线。月末厂后勤科派人抄录电表时暂时拆去。 半年中曾有两间房因忘了拆去被抓住,各罚款30元,大家表示同情。此外相安无事。每到吃饭时小炒大煮,充满欢笑。 人们对唯一不用电炉者说:“夫子,你真是洁身自好啊!” 若是你怎么回答???? 被问者立感压力,连忙辩解:“不不,我是懒,不爱做饭。” 群体压力是指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 有时这种压力很大,可以使个人在心理上难以违抗。 害怕受到所在群体的冷落、孤立、排斥和唾弃。 1、群体压力和从众行为 群体压力(group pressure)是指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或行为不一致时,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 从众:(comformity) 当一个人在群体中与多数人的意见有分歧时,会感到群体的压力,在群体压力之下,会迫使群体的成员违背自己的意愿产生完全相反的行为,与群体标准保持一致,社会心理学中把这种行为叫做“顺从”或“从众” 。 回答 “我看到别人怎样讲,自己也就怎样讲,有几次我看出是不对头,但别人都这么说了,我也就跟着讲。” “开始我坚持,后来看着大家都讲的与我不一样,怀疑自己眼睛有问题,有点害怕自己是错的,所以也就随大流了。” “开始我相信自己是对的,后来发现就我一个与别人不同,觉得奇怪,于是就随从了。” 从众行为的原因——群体压力 思考与讨论 一个实验 某高校举办一次特殊的活动,请德国化学家展示他最近发明的某种挥发性液体。 当主持人将满脸大胡子的“德国化学家”介绍给阶梯教师里的学生后,化学家用沙哑的嗓音向同学们说:“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种强烈挥发性的液体,现在我要进行实验,看要用多长时间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 说着,他打开了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液体挥发…… 不一会,后排的同学,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 不到2分钟,全体同学举起了手。 此时,“化学家”一把把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镜,原来他是本校的德语老师。他笑着说:“我这里装的是蒸馏水!” 一个实验 这个实验,说明了同学之间的从众效应——看到别人举手,也跟着举手,但他们并不是撒谎,而是受“化学家”的言语暗示和其他同学举手的行为暗示,似乎真的闻到了一种味道,于是举起了手。 生活中的“从众” 假如你是十字路口上的一位行人,红灯亮了,然而路面上并无车辆行驶。这时候,由一人不顾红灯的警告穿越马路,接着两人、三人…… 人们蜂拥而过,置身其中的你会怎么做呢? 倘若你还留在原地,不但别人会说你傻,恐怕连你自己也会这样认为了,这就是被称为“从众效应”的现象。 捐款、献血 群体压力经过以下过程使成员产生从众行为: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莱维特提出了群体对持不同意见者所可能相继采取的4种施加压力的方式,使成员产生从众行为: 1、 合理辩论阶段; (自由发表、分成两派,属于少数派紧张,还允许自由辩解,抱有认同希望,据理力争) 2、 劝解说服阶段 (多数派对少数派的由听转为规劝、拉拢,千方百计让其放弃自己的主张,压力越来越大,少数派中有些开始放弃并顺从,个别坚持) 3、 攻击阶段 多数派攻击,扣上“执迷不悟”、“破坏合作”等等帽子。对少数个人会感到压力极大,但碍于面子,不屈服。 4、 心理上的隔离阶段 经多次劝说、攻击后,仍有人固执己见。断交、不理睬,使其感到完全孤立。孤独、无依无靠的感觉会使他们难以忍受。 导致从众现象产生的因素 包括环境因素和个性因素。 (P166) 包括:群体规模、群体凝聚力、个人在群体中的地位、群体的人际关系、群体惩罚、情景的明朗程度、性别因素、智力因素、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许需要、情绪稳定性、个人的服从性和易受暗示性、个体已有的经验以及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行为对个人从众的影响。 2、群体的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群体成员之间相互

文档评论(0)

138****733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