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河南戏曲传承与保护.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河南戏曲传承与保护

试论河南戏曲传承与保护   摘 要: 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和挑战,面临逐渐消亡的处境,河南也不例外。本文以豫剧、越调、二夹弦为例,对河南戏曲传承现状、保护措施进行整理,并总结出传承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戏曲 传承 保护   河南是文化大省,拥有极为丰富的戏曲资源,但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人们生活日渐富足,娱乐日益多元化,加上戏曲传承过程本身的局限性,全国戏曲形势由高峰跌入低谷。本文主要对河南戏曲传承现状、保护措施进行整理,并提出目前传承与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河南戏曲传承现状   河南戏剧从明代万历十年算起,相继在河南境内产生、存在和流行过的各类剧种近80多个,400多年来几经兴衰,目前仅剩37个剧种。另据河南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团在1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点周边村镇所做的调查显示:虽然在当地超过90%的年轻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但仅有8%的人选择会学习或者考虑学习当地的民间艺术。[1]农村传统戏曲等表演艺术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老弱妇幼,传统表演艺术的传承缺乏中坚力量。   (一)豫剧传承现状   豫剧原称“河南梆子”,由明末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因河南简称“豫”所以新中国成立后定名为“豫剧”,是现今河南第一大剧种。著名的豫剧演员有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经典剧目很多,在民间影响较大的有《穆桂英挂帅》、《红娘》、《对花枪》、《花木兰》等。现代戏如《朝阳沟》、《小二黑结婚》、《倒霉大叔的婚事》等推出后,在全国的戏曲舞台上刮起了强劲的“豫剧风”,这些剧目的人物形象及其名家唱段至今演唱不衰。   豫剧长期受中原文化特别是黄河流域地方文化的影响,它在演出剧目、舞台表演、人物塑造、表述方式、音乐唱腔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地方风格,带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成为我国民族戏曲宝库中的珍贵财富。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风尚发??了巨大变化,豫剧的生存开始出现危机。观众数量急剧缩减,表演人才缺乏,许多传统剧目特别是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流派剧目已经几近失传,这种状况急需改变,豫剧的抢救、保护工作应尽早落实。   (二)越调传承现状   越调又名四股弦,是河南省古老的剧种,河南三大剧种之一,主要在河南、陕南、鄂北、皖西、山东等地流传,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河南是越调的主根,自1830年以来,它一直位于河南数十个剧种的前三名,具有浓郁的河南民间音乐特色和乡土气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越调形成了500多个传统剧目,尤以擅长表演“三国”著名,代表剧目有《收姜维》、《诸葛亮吊孝》等。   80年代后期,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进程中,全国戏曲形势由高峰跌入低谷,越调举步维艰,每况愈下,过去那种“满城锣鼓万人迷,村村都有越调戏”的喜人景象早已风光不再。河南全省目前只有河南省越调剧团、许昌市越调剧团两个专业演出团体,资金缺乏,新剧目产生困难,艺术人才青黄不接。其他的县级剧团基本陷入半瘫痪状态,平时各人忙各人的事情,什么时候有演出就临时组织起来排练。越调陷入了濒临消亡的危机。   越调剧团始建于1949年,建团60多年,由一个民间小调发展成为河南三大剧种之一,由小团成为省级大团、全国知名剧团,与著名越调表演艺术家申凤梅的努力是分不开的。申凤梅曾经先后率团六次进京演出,轰动京城,誉满中华,受到数十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她一生为了越调事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2]   越调生动地反映了中原一带的社会生活,在社会史和艺术史研究方面都有重要价值。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许昌市越调剧团和社旗县越调剧团近年来整合队伍,送戏下乡,他们采取了与企业联姻,推动传统文化发展繁荣的新道路,剧团走村串户演出,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2007年9月,社旗县越调深入社旗县第三高中为同学们演出,与学生零距离交流。2008年,河南省越调剧团推出的大型越调历史演义剧《老子》在河南省第十一届戏剧大赛上获得金奖。   (三)二夹弦传承现状   二夹弦是极具地方特色的剧种之一,产生于清中后期,流传于豫、鲁、苏、皖四省边界地区。二夹弦农村题材较多,乡土气息浓厚,它的曲调由黄河船歌、渤海沿岸的渔民号子、打夯号子及民歌小调等融合变化而成,在发展中,又汲取了花鼓、梆子、琴书等民间戏曲的音乐营养,经历代艺术家创造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唱腔,婉转、亮丽、抒情、甜美,为豫东百姓喜闻乐见。睢县和开封都较早传入二夹弦这个剧种,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八十年代,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日渐富足,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