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握豫剧演唱中“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如何把握豫剧演唱中“度”

如何把握豫剧演唱中“度”   【摘 要】在梨园界流传着一句行话,叫做“过犹不及”,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做过头的和做的不足的都是不好的”,也就是说,演员演唱和表演都要做的恰到好处,要把握好这个“度”。本文就如何把握豫剧演唱中的“度”谈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豫剧;度;演唱   戏曲演员的演唱和表演都有一个把握住“度”的问题。正像大厨师炒菜要掌握火候一样,炒过了则失去了菜的原味和口感;火候不到则炒得生不烂熟,不入味,也不好吃。老一辈戏曲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积累中,掌握住了“火候”,演唱和表演不瘟不火,恰到好处,在他(或她)们所创立了艺术流派中都独具特色。如豫剧六大名旦中常香玉的奔放,陈素真的典雅,崔兰田的厚重,马金凤的明亮,阎立品的甜润,桑振君的乖巧等等。今年仲秋之夜,田敏、苗文华、张美贞、王慧、张宝英及分别演唱了她们老师的经典唱段,字正腔圆,韵味浓郁,让多数戏迷得到一次完整的艺术享受。   在梨园界流传着一句行话,叫做“过犹不及”,这句话的字面意思就是“做过头的和做的不足的都是不好的”,也就是说,演员演唱和表演都要做的恰到好处,要把握好这个“度”,这是典型的“中庸”思想!还有一句叫做“不瘟不火”,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指戏曲不应沉闷乏味,也不能急促,还是一个“度”的问题。戏曲的创作、演唱和表演,甚至包括戏曲鉴赏,也应该坚持“中庸之道”儒家的伦理思想和方法论。孔子把“中庸”说成是一种最高的道德。“中庸”也叫“中道”、“中行”,意为无“过”与“不及”,即对立的“两端”之间的调和与折中,这正是戏曲演唱和表演的哲学基础。这种“中庸”思想也有兼顾大多数的思想在里面,即应融入社会的各个层面,为更多的人所接受。   豫剧是重唱的剧种,早期豫剧叫“河南讴”,这个“讴”字道出了豫剧“粗犷豪放”的特色,与“不瘟不火”在“瘟”的含义相左,所以豫剧演唱中的“火候”把握问题基本上是个“过火”的问题。   一、“激情说”适可而止,适时应用   过去豫剧中有一种“恨戏”说,就是演员上台后,卯足了劲,该使八分的劲使到了十分,把戏唱过了头,唱砸啦!如今再也没有人坚持这一说法,今天又冒出来一种“激情”说,常听一些人说:“你这段戏再增加一些‘激情’就好了”,这种说法有别于“恨戏”说,我们不能盲目批判。因为“激情”如果相对于戏曲唱作中的“瘟”(沉闷乏味)来讲,它是对的。况且豫剧又是激越的剧种,你不叫他“激情”咋办呢?但对这种说法也只了一个问题的一个方面,不能一味地让演员去追求“激情”。例如,崔兰田的那种慢条斯理的唱法,正是于不紧不慢的唱腔中,才见她唱腔的细腻、委婉与厚重,你怎样让演崔派戏的演员“激情”呢?常香玉在《拷红》中“在绣楼我奉了小姐言命”、“想当初孙飞虎围困寺院”等唱腔本来就十分唯美、雅致,你让她加几分“激情”,岂不把红娘演成疯故娘了吗?这里说“激情”也有个“度”的问题,就是一方面要“激情”,另一方面也演讲“松弛”,你不松弛,气息打不开,韵味就出不来,就不可能把戏唱好。在把握“激情”与“松弛”界限上,用声、用力是不是过度,演员自身也能体会得到,什么时候你感到太累了,感到嗓音干涩,就是唱“过”了。老艺术家一年唱多少出戏,哪能经常扯起嗓子唱呢?   二、不应盲目追求掌声   观众在听了你的唱腔,或看了你的表演,得到艺术享受上的满足后忍不住为你叫好,是观众对演员发出的赞叹!也是佩服!也是鼓励!甚至是喜爱之情!而现在有些演员却追求观众的掌声。甚至在被认为高雅的京剧里也有这种现象,有些演员习惯于过火表演,或拖腔过长,或卖噱头,按京剧行话说叫“洒狗血”、“拉车笛”、“啃台板”等;演出后总有人问“奔下来(掌声)了吗?”“奔下多少?”因此使演出难免卖弄之嫌。   一些地方戏演员为了赢得掌声,却想出来许多办法,许多演员完全置剧中人物性格和形象的塑造而不顾,一味地思考如何设计唱腔才能引起掌声。从他们的唱段里一听就能听出来何时要掌声,例如,一些演员在唱腔中设计了一些长拖腔(往往在最后),前几句就攒足了劲,轮到唱这一句,就突然像山洪暴发,使出大嗓门,非要捞回掌声不可!据说有的剧团还立下了规矩,观众给几次“好”,就给多少物质奖励,鼓励演员给观众要掌声。一张余叔岩的老唱片,并无剑拔弩张之势,却使人百听不厌;一出梅兰芳的《穆桂英挂帅》,并没有“啃台板”而光照千秋。艺术家不会让那些卖噱头获得的掌声破坏剧本和人物的整体艺术形象,所以当年看他们的戏很少鼓掌。豫剧著名老演员也没有把掌声看的多重。例如阎立品在演《秦雪梅吊孝》最忌讳观众给掌声,她在给“商郎夫”吊孝时,观众给她鼓掌,是“幸灾乐祸”还是别的原因?从整体上破坏了剧情,也殃及了演员的演唱与表演。观众也不要不分剧情的喜怒哀乐而不择时机地给演员以掌声,当演员唱到痛心处你突然给她鼓掌,与戏曲气氛多么不协调。   三、演唱与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