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对外传播.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宜兴紫砂壶对外传播

宜兴紫砂壶对外传播   明末清初,由于多方原因,中国对日本的紫砂壶输出量达到高峰,大量的紫砂壶流入日本,不仅丰富了日本的茶道文化,并且相应地提升了日本当时制陶的工艺水平。而清代中、后期对东南亚的商品化外销,也是宜兴紫砂壶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   清代紫砂壶向日本的输出   日本抹茶道用不到紫砂壶,点茶所需的是釜、茶人、茶杓、茶碗等茶道具。但历史的发展似乎总有着某种机缘巧合,紫砂壶对日本的输入就源于三个历史原因:其一,就在紫砂壶于明代中晚期兴盛之后,清朝初年一位高僧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带去了明代饮茶的新风尚——瀹饮法,即直接在叶茶中注入沸水冲泡饮用。故而冲泡饮用所需的紫砂壶的传入就水到渠成了。其二,除了隐元禅师,明末清初还有大批中国人为避战乱而奔赴日本,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是不肯失节侍清的文人雅士。这些文人雅士必然带去了当时中国的饮茶风尚和饮茶用具,想必明末清初盛行一时的紫砂壶亦在其中。其三,又因中日贸易的繁荣,到了江户中晚期(约18世纪中后期,清代前期),煎茶道已趋成熟,至江户末明治初(19世纪上半叶。清代中期),煎茶道达到了最为繁荣的时期,并延续至19世纪末。这个繁荣而热烈的煎茶道盛行期,对紫砂壶的渴求是可想而知的。   据此可以说,日本煎茶道的发展历程也是紫砂壶逐步输入日本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紫砂壶备受推崇。日本著名学者、歌人兼小说家上田秋成的煎茶道名著《清风琐言》中即刊印了多个煎茶道所用的茶壶,很显然受到紫砂壶的影响;再如明治间日人瓮江川田刚所撰紫砂名著《茗壶图录》刊刻于明治九年(1876年),正是日本煎茶道的繁荣期。若再细看此书。会发现书中内容全面展示了日本茶界收藏紫砂壶的真实状况。单从下卷所收录的23件紫砂壶作品的造型之丰富、品种之多样即可见当时紫砂壶收藏之热,其中点出名字的紫砂壶收藏家有13人之多,他们的藏品艺术水平极高。有李仲芳、陈和之、许龙文、陈鸣远、杨彭年、符生等众多紫砂名家的作品。   这种普及和收藏不是短期内形成的,可以相信从清初煎茶道的形成期开始。宜兴紫砂壶就源源不断地输入日本了。《(江苏)陶瓷工业志·特种工艺陶瓷·陶艺名人选录》中记载道:“陈文伯、陈文居兄弟俩,清雍正至乾隆年间人。文伯号寄石山房……所制紫砂花盆,畅销日本,久而不衰。”虽然此处所记录的是紫砂花盆,但据此可以肯定地说,在雍正、乾隆年间紫砂壶出口日本当不在少数。清人寂园叟在《陶雅》一书中也记录说:“葛明祥乃乾嘉时人,欧(子明)葛瓷釉色略相似,在灰墨蓝绿之间,厂人鄙之,以为溺壶色。日本人美之以为海鼠色且谓四时花光皆与之相宜。日本人重泥,均以有纹者贱,细如鱼子者为下,盖纹片细碎乃阳羡砂之上釉者,欧氏之所仿也,要不得以广窑目之。”这些记录都可以看出日本人对宜兴陶器的推崇。   威廉·乌克斯在《茶叶全书》说:“日本有一种陶器叫做‘万古烧’,就是完全仿造宜兴的陶器,但较为轻盈和粗糙。”可见,紫砂壶在日本茶具制造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日本陶艺家主动从紫砂壶上汲取营养,另一方面,还有宜兴紫砂壶工艺师远赴日本传播紫砂壶的制作技艺。据宋伯胤先生主编《紫砂品鉴与收藏》一书介绍,当代制壶名家徐汉棠的曾外祖父邵云甫,是同治年间的紫砂高手,他曾赴日本制作陶艺品,颇负盛名。之后,光绪四年(1878年,日本明治十一年),宜兴紫砂名工金士恒和制壶高手吴阿根同往常滑,传授鲤江方寿、杉江寿门、伊奈长三等三人紫砂“打身筒”制法及陶刻装饰技法达半年之久,使得当地的朱泥技术更上一层楼,出现了小型精巧的作品,是日本制作宜兴风格的朱泥壶之始,也极大地提升了日本常滑地区制陶工艺的水平,影响至今犹在。   清代中、后期对东南亚的商品化外销   清代除顺治、康熙及雍正年间的部分年代实行了较为严格的海禁,其余近两百年间的海外贸易基本上是开放。尤其对于南洋地区的欧洲殖民地国家。甚至允许他们到除了广东之外的闽、浙、江海关贸易。在经贸往来中,茶叶以及泡茶所需,尤其工夫茶法所需紫砂壶是出口商品的重要部分。陈椽先生在《茶业通史》中分析的个中缘由是“侨销促进外销”,即华侨带动了中国茶叶和茶具在南洋的消费。当时侨销茶叶主要以青茶为主,如马来西亚、印尼、越南、缅甸、泰国等地主要消费闽南、闽北出产的青茶。而这些青茶冲泡主要是以盖碗和紫砂壶或潮汕手拉坯为主。所以,随着茶叶的大量输出,紫砂壶必然成为重要的附属品出口到东南亚地区。   1985年,英裔澳人哈澈(Michael Hatcher)发现1752年(乾隆十六年)在新加坡港东南方沉没的捷达麦森号(Geldermalson,又称南京号)并将其打捞,约10件紫砂壶重新面世。另有1822年1月(道光元年)在南洋沉没的泰兴号(Tek Sing)上出土了更多的紫砂壶。这批紫砂壶中数量最多、也是最值得注意的是一批工夫茶壶。其形制多达1 O种,基本涵括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