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帮往事消失在历史里“背老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盐帮往事消失在历史里“背老二”

盐帮往事消失在历史里“背老二”   在重庆的酉阳,静静躺着一条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的川盐古道。这条古道不像北方的丝路那样,参合着思想和文化的浪漫交流,它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对生存的强烈渴望。这条小径的东面有四川需要的木材、药品及布匹,而在西面则有湖北乃至整个中原亟需的食盐。   川盐古道:供养中原的血管   两千多年前,在四川云阳云安,一个叫扶嘉的人抓住了一次神助的机遇,开采出第一口“白兔井”盐井,随后,食盐在四川各地逐渐得到开采。这一发现,改变了川鄂两地的历史。   在距云安不到200公里的湖北西部,群山环绕,偏僻闭塞,生活在这里的人吃粮自种,穿衣自织,房子自建,基本上是自给自足,他们平生积攒的钱就只做一件事——买盐。盐是生活中的刚性需求,也是这里平常百姓眼中唯一的商品。旧时食盐皆实行朝廷专卖,湖北湖南被朝廷定为“例食淮盐”,也就是说湖北人只能去江南买盐。淮盐虽制作成本相对川盐低,但税费和运费都高得吓人。于是,以利川为首的鄂西各镇,在利川和四川之间开始了如同蝼蚁衔食般的人力挑运私盐,渐渐形成了一条条川盐入鄂的通道。   这些古盐道,一条起自今重庆巫溪大宁河畔的大宁盐场,一条始自重庆巫山的大昌古镇,最后殊途同归,输入湖北。   在至今仍保存着的盐道酉阳段,古道分成上下两路——   上大路从海拔不足1000米柏杨梅子水出发,直上海拔1500米高的齐岳山后,又直下海拔仅500米的地坝滩,入磨刀溪河流至龙角,全程一上一下一峡谷,峰高路陡水凶谷恶,距离却比下大路近20里路。因此,这条道也成为背夫们的首选。   下大路早期在梅子水与上大路分路,沿齐岳山脚顺梅子河而下,穿越绝壁半腰,淌过“一线天”谷底,到故陵至长江边上,因其路十分险恶,山大人稀僻静,后改线从梅子水翻齐岳山,沿山脊顺势而下到龙角与上大路汇合。下大路弯多坡长路远,蜿蜒缓和。因此骡马运输基本都选择这条路。这条路也是川盐古道保存比较完好的一段,直到今天,尽管有了公路,下大路古道依然是丁市镇附近村民赶场和学生上学的便捷通道。   由于屡禁不止,出于无奈,清朝时地方官员只好以湖北“惯食川盐”为由请奏朝廷,申请正式从四川进口盐巴。偷偷摸摸的走私盐道这才成为明锣响鼓的官道。这种转变使得川盐古道不再只是福泽鄂西北一隅,在很多时候,山西、陕南、豫西南、两湖、江西均需仰赖川盐过活。如咸丰初年,“例食淮盐”的秩序被太平天国起义彻底打乱,起义军在广西揭杆,并迅速遍及全国十八省,与朝庭相持达10年之久,淮盐入楚的水路被斩断,两湖盐贵如油,朝庭命川盐济楚。当时为争长江水路,湘船、川船经常在长江上发生纠纷,川船数以千计被堵于三峡出口处,一时连档衔尾,樯桅如林。水路不行陆路补,为了生计,无数川、鄂背夫涌入大山,开始了漫漫盐道之路。   “背老二”的血汗节奏   如今的川盐古道是一条青石板小径,宽不过两米,一路蜿蜒地穿过山林,滑溜的苔藓几乎长得满满。有些石子儿上头有装满水的凹痕,这是数百年来成千上万来来往往的“背老二”所留下的痕迹。站在这些坑坑洼洼的青石板上,仿佛真能看到一支由上百“背老二”组成的队伍朝着远方缓缓蠕动,拐杖一戳一戳,背包一甩一甩,无奈而执着的表情刻在每个人饱经沧桑的脸上……   这条路挑夫不易行走,只适合背夫运物。挑夫出生在平原地方,背夫出生在落后的山区,故挑夫算老大,背夫只能称老二,也便有了“背老二”之名,川盐古道的历史可说就是“背老二”的历史。本刊记者来到酉阳考察时,被告知自从上世纪70年代古道废弃之后,“背老二”逐渐消失,如今已没有背夫在世了。但记者还是在酉阳丁市镇厂坝村找到了一位83岁的老背夫罗绍宇,逝去的古道,如今就活这位老人的记忆里。   据罗绍宇回忆,当时他们挑的盐,根据熬制方式分为柴盐和炭盐。柴盐用木材熬煮,品质极佳。传统的涪陵榨菜、忠州腐乳都必须用柴盐。长江两岸人家泡制泡菜,则必选巫山的大昌柴盐——这样泡出来的咸菜脆,且不会坏。炭盐则以煤炭熬制,因为煤炭含硫,其价格也只有柴盐的一半。“背老二”必须背上很重的炭盐才不算亏本,因此背炭盐是最不讨巧的活儿。   罗绍宇当年运气不错,一直背的柴盐,不过即使是柴盐也不轻松,他当年110斤的体重背的盐包也大多有130斤左右。老人拿出自己当年背盐的工具展示给记者:这是一个破烂的盐背篼,背篼又高又细,装上盐巴高过头部,才起肩省力。盐巴上方有一斗笠,晴遮太阳,阴遮雨。   由于背远不如挑来得省力,因此,背夫一路上要不停地“歇气”(休息)。由于路况复杂,只靠路上的歇台是不现实的,因此得要自带歇台——弯杵(也叫拐把子)。硬木做的弯杵上端横木成弯弧形,中间厚而宽,到两头逐渐薄而窄,上表面是平的便于搁稳盐背篼。横木中间戳孔接一直柱,直柱上端和横木紧密结合成牢固的整体。歇气时,弯杵直柱立于地上,小铁锥的锥尖钉在平石板上,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