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学田”几个来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宋代“学田”几个来源

宋代“学田”几个来源   摘要:宋代“学田”的来源途径主要有:朝廷的赐予、各级官府的拨付与购置、民众乡绅的捐赠及书院创办者的自置。其中朝廷赐田、官府拨田及购田为官学学田的主要来源途径,而民众乡绅的捐赠及学校自置则为书院学田的主要来源方式。学田的出现,为宋代文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支持。   关键词:宋代;学田来源;官学;书院   中图分类号:K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6?0230?06   学田制度,即学校通过朝廷拨赐、官府购买、民众捐赠等途径获得田产,然后将田产以租佃的形式出租出去,以其收入的租税作为办学及养士经费的制度。学田制起源于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之后得到快速发展,无论是在数量、范围,还是在管理、经营上都逐渐自成体系,最终形成一种较为完善的制度,确立了元、明、清时期教育经费的基本形式,成为保障学校发展的长久措施,并延续至1913年,才逐渐被废除。目前,学界对学田制已有不少研究①,但关于“学田”的来源,尚未见专文进行探讨,本文拟就此作一考实。   一、朝廷的赐予   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长达二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为改变武臣拥兵自重与藩镇割据的弊端,宋王朝在建国伊始便推行了“崇儒右文”的基本政策。而后在有宋一代的三百年中“崇儒右文”成为其文教政策的一大特征。而这一政策的推行,必依赖于教育,因此,宋代为保证文教事业的发展,通过赐给田地的手段予以维持学校的生存。朝廷赐田即是学田来源途径之一,具体又可分为官学赐田和书院赐田。   1. 官学赐田   宋真宗乾兴元年,赐兖州学田10顷。首开宋代朝廷赐予学田之先例。据《宋会要辑稿》载,国子监直讲孙?,知兖州期间,“于本州岛文宣王庙内,修建学舍四十余区”,延授生徒数百人,以自己之俸钱养赡学舍,又恐离职以后,学舍废弃,学徒离散,故“望给赐职田十顷,冀学校不废。从之。”[1](2188)又《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载:“(真宗乾兴元年十一月庚辰)判国子监孙?言:‘知兖州日,于文宣王庙建立学舍,以延生徒,自后从学者不减数百人,臣虽以??钱赡之,然常不给。自臣去郡,恐渐废散。……仍给田十顷,以为学粮’。从之。遂以光辅为奉礼郎。诸州给学田,盖始此。”[2](2303)此后以兖州学田为例,宋代开始多次下令赐田于各府学、州学、县学。尤其是在仁宗景?、宝元年间,多达20余次。仁宗天圣八年(1030),刑部尚书张士逊知江宁府时,请赐学田10顷,从之。[2](2548)康定元年(1040),首次赐国子监学田50顷。[2](2965)此后,赐田成为北宋时期官学学田来源的一个固定途径。现将北宋官学的赐田情况列为表1。   表1[3](50?52)是根据《长编》[2]《景定建康志》[4]《淳熙三山志》[5]《嘉泰吴兴志》[6]《徂徕石先生文集》[7]《宋会要辑稿》[1]《斐然集》[8]等资料编辑而成,但由于材料不足,表中的赐田情况仅为北宋时期,而南宋时期的赐田情况则无从得知。通过表1我们可以看出,宋仁宗时期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赐田为50顷,府学为10顷,州学则为5顷。但也有例外,如兖州、蔡州给田10顷,较一般州学多5顷,青州给田竟达30顷之多,已经远远超过一般州学的赐田数量。赐田范围辐射到30多个府州,有关县学赐田的记载只有一条,即熙宁七年(1074)三月,“荆湖北路察访章?言,邵州新化县已建学,乞下转运司给水田二百亩为学田。从 之。”[2](6113)神宗时,各州、军给田均为10顷,数量有所增多,范围也有所扩大,出现对边疆少数民族学校   即蕃学的赐田。哲宗时,史料已无对府学、州学赐田的广泛记载,赐田现象虽明显减少,但亦然存在。可见,赐田是官学学田来源的一个主要途径。   此外,从表中我们还可得知,北宋赐田集中于仁宗景?、宝元年间。主要原因在于,仁宗即位后,北宋朝廷的财政状况日益恶化,收入不增反减,而支出却不断增长,尤其是军事费用。军队的冗兵不断增加,官僚机构逐渐膨胀,皇室奢靡享乐之风日盛,景?、明道年间,天灾横行。连年对边境西夏作战,内忧外患之下,形成了积贫积弱的局面。财政的入不敷出给学校的教育经费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直接拨款的形式已无法得到保障。而采用对学校赐学田的方式既可以缓解朝廷的财政压力,又使得学校的经费有了稳定的来源,可谓一举两得。因而,仁宗时才会大规模地对全国各地赐予学田,保障了教育经费的稳定性。   2. 书院赐田   相对于官学而言,书院赐田明显要少于官学所赐田数。目前资料中仅能查出宋仁宗时期部分书院赐田情况,现列为表2。   从表2我们可以得知,书院赐田的时间也主要集中于仁宗天圣、景?、宝元年间,赐田数量则无规律可循,1顷、3顷、10顷皆有。由于书院在北宋是作为官学的补充而存在的,朝廷主要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