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多维诗歌创作可能与诗心彰显
多维诗歌创作可能与诗心彰显
摘 要:刘洁岷是中国当代诗歌大陆“中生代”的代表诗人,他的创作题材广泛,诗歌技艺精巧娴熟,在创作中力图突破旧作。其近期诗歌,即2010―2011年的诗歌,结构不断更新,技巧进一步内化,并完美地将诗歌中古典美与现代意象结合,形成了他卓异而不易捕捉的个人化诗歌风格。刘洁岷的近作彰显了其诗歌创作的诗心并展现了多维诗歌创作的可能。
关键词:现代诗研究;刘洁岷诗歌;“中生代”;技巧内化;诗心
中图分类号:I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46(2012)04-0038-05
大多数诗人在诗歌创作的某一阶段会进入瓶颈期,从用词、句式到修辞的使用都会不自主地带引出过去作品中的韵律与节奏,而沦入或多或少自我复制的惯性。从技巧到诗心的实现不仅漫长,在某种程度上,对大多数曾经优秀过的诗人是近乎不可抵达的目标。
刘洁岷在2010―2011年诗歌创作非常活跃,不包括2011年初收入《象形》诗刊上的一系列诗歌,仅在2011年上半年,刘洁岷创作了近20首诗歌,这对于成熟的诗人已是一个不可小窥的产量,更可喜的是这些新作所透射出的新颖而突出的品质――这既是与当代诗人也是与他自己既往的创作相比较得出的结论――可以看出,诗人正处于一个新的创作力旺盛期,而这一阶段的诗歌与之前出版的《刘洁岷诗选》[1]中的诗作已经呈现出显在的但又难以轻易言说的差异;在诗人近来的创作中,诗歌的技巧慢慢内化,不动声色、化若无痕浸润于语言的深处,它们似乎不惮于沉淀为诗歌的背景,同时诗歌的触角则敏锐地直指被漠视忽略或被轻率地不加剪裁处理地捺入诗中的模式化现代场景,形而下的生活成为催生形而上诗歌的“引擎”。
这一期间的作品选材广泛,格局开放,随之而来的是跃然纸上的时代感。 在《别了,北京》这首诗中,刘洁岷以友人小说中的零星片段为引子,将诗歌的触角伸向社会的各个阶层,包括一些隐秘的或被忽略的角落,使得这首诗成为对不同社会阶层生活的原生态描绘。从小说里到小说外,从叙述中的“她”到“他们”,最后到“我们”,诗人通过人们熟知的网络语言,勾描出“一个流行把女人??作美女的年代”的浮世绘。“诗词、评论和散文戏剧部分/还有待于其他的作者完成”,这充分体现了与读者互动的这一开放而新颖的创作思维。读者会不由自主地在奇幻的细节描述中找寻自己的影子, “北漂”、“教授”、“工友”、“可可西里”、“新浪读书”、“房地产中介”、“msn”这一系列时代标签也将在阅读中不断被修正。在这一开放而互动的过程中,诗歌完成了自己的时代使命。
一、新句式的实验与古典意象的现代感
在之前的诗歌创作中,刘洁岷较少选用同一句式来引导诗句。事实上,同一句式下引导的诗句一定要有饱满的情感支撑,才能在写作中文气不断,这对于结尾的要求非常之高,因此,如何才能让诗歌“软着陆”是件非常考验诗人的事。
《昌耀墓前》和《酩酊之诗》这两首由某种句式引导的诗歌,不但不让人失望,甚至给人以“空前的”惊喜。《昌耀墓前》创作于2011年4月,在这首诗中,平淡的“那些”导出了昌耀不平淡的一生。而这种新结构的实验,也表现出了刘洁岷对于传统诗歌创作的突破。诗人循着一种神圣的预感前进, 他并不清晰结构的深处究竟发生了什么冲突, 他必须承受天才所唤醒的压力, 忘掉诗所言, 专注诗本身。[2] 诗歌中的“那些昌耀啊”,将昌耀复数化、群体化,一方面将诗人倾其一生的经历戏剧化地拼贴为一首斑斓而摇曳多姿的诗歌;另一方面使得整个诗人群体成为诗歌的主角,承受诗人,同时也是一个个普通草民的啼笑皆非、感人肺腑的命运。诗人借此将视线投向了一个具体而广阔的历史时期,对“时世”的讽喻,对于整个诗人群体的辐射与对民众的关怀,在“那些”的轻轻吟咏中显得如此的熨帖人心。在诗歌的结尾,刘洁岷用昌耀的诗句作为昌耀的墓志铭,最后喃喃地落到 “一捧黄菊花逊色于墓边长出的二月兰”。从“ 那些”的平淡,引出了“那些昌耀”的激昂,最后无声地隐匿于墓旁的二月兰。这首诗歌在节奏、韵律,特别是运思上都突破了诗人原来的多种模式,堪称其在“非风格化”写作的道路上呈现一派新风的收获。
《酩酊之诗》则是首炫目多彩、饱满多汁的诗歌。社会场景如同多棱镜折射出的多视角世界在万花筒中旋转。“桃子树林”,“檀香木棺材”,“北京布鞋”,“核辐射”,“翁家小旅馆”,“马戏团哼唱的《秦妇吟》”一系列词语大气而精巧地勾勒出五光十色的现代生活的横断面,这与“酩酊”相照应,表达出酒后酣畅。同时,诗人将眼光投向“无人拖曳的垃圾板车”,“发廊隔壁的琴行卷闸门”,“性感的苞谷老烧”,“挺括、簇新的车票”。在诗歌的结尾处,诗人写道 “请下降到拐弯处没有路牌的群峰之上 请匍匐在那片被转租给了儿子们的星空之下”。 匍匐的姿势使得诗人能更清醒地看到头上的星空。这是多么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