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昌黎葡萄沟碣石山下清凉世界
昌黎葡萄沟碣石山下清凉世界
“西有吐鲁番,东有碣石山。”这句新民谣说的地方是在昌黎城北的碣石山深处,也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盆地一样,有一条“葡萄沟”。400多年来,经过人们的世代培育,那里依山傍谷,屋前檐后,坡上崖下,都被茂盛的葡萄藤覆盖。
吃过昌黎葡萄沟葡萄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这里的葡萄比其他地方的葡萄更甘甜,而且还有其他地方的葡萄没有的清香味儿。漫步在葡萄长廊中,晶莹剔透、清香怡人的葡萄一穗挨一穗,几乎伸手可摘,张嘴可食。
以“葡萄沟”闻名的西山场村
葡萄沟距昌黎县城7公里,属河北省昌黎县西山场村,地处古老而神奇的碣石山的屏障岭深处,为“风翥祥峦”“井峪松风”“天柱凌云”等风景名胜所在地。
西山场的村民是从何时开始以栽植葡萄等果木为生的,已不可细考。据目前可查找到的最早的地方志——明朝弘治十四年(1501年)编修的《永平府志》记载,在五六百年前的明朝中、前期,昌黎地区出产的“果类”就已经有葡萄了。
而靠近昌黎县城的十里铺一带,是在近二三百年间,特别是铁路修到昌黎以后,才形成一个范围较大而远近驰名的葡萄产区的。从地名了解的情况看,十里铺一带的葡萄产区大约形成于清朝中期,是由在明朝时就建立的五里营、十里铺、张各庄等村发展到凤凰山一带的。颇有意趣的是,由于土壤、水质,特别是小气候等因素的关系,凤凰山一带出产的葡萄后来居上,在口感和品味上反倒比十里铺、张各庄等村出产的葡萄胜出一筹;其中数地处山间盆地,小气候异常明显的西山场和湾里、条子峪等村出产的葡萄品质最佳。这里堪称是昌黎出产品味最佳的上乘葡萄的宝地。勤劳、质朴的西山场人定居西山场之后,世世代代依靠显得比较狭迫的河岸阶地而居,不得不利用房前屋后、村里村外一切可见缝插针的地方栽植葡萄秧苗谋生,无形中在两山夹出的河谷构筑了一条长达3000多米的葡萄长廊。
西山场村民修筑的房屋和院落,是顺着一条略可行车马的山路而建的,栽植葡萄的狭迫田园亦顺着通往河谷深处的山路而辟。这样,年深日久,山路奇妙无比地被两旁的民宅和田地植满的密密麻麻的葡萄藤叶遮住,自然而然地形成一道长长的用葡萄秧架织就的翠绿天篷。那山路上面,浓荫铺盖,相互勾得亲密无间的枝藤蔓叶,垂下一穗紧挨一穗的姹紫嫣红的葡萄,密密匝匝的,清香扑鼻,几乎伸手可摘,张口可食,让穿行其下的人们深觉奇妙。而山路两旁的粗壮斑驳的葡萄藤根,不是深深扎在乱石滚滚的大沙河侧畔挤出的土窝窝里,就是植于山脚岩石缝隙间勉强可以开垦成片的窄窄条田上,再有就是房前屋后的小小院落里了。显然,葡萄秧架有意无意地构成一条令人叹为观止的“葡萄路”。
这一带背风向阳,光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极利于葡萄等水果的糖分积累,再加上浇灌葡萄秧苗的用水均系矿物质丰富的山溪流泉,产出的玫瑰香等品种的葡萄皮薄、汁多,口感甜美,在昌黎的葡萄产区是久负盛名的。只是,长年累月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习以为常,从不以之为奇,也从未意识到这里的奇特景观,就是中国北方难寻难觅的“葡萄沟”。
昌黎葡萄沟: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西山场的“葡萄沟”美名,是在上世纪的90年代初叫开的。1991年秋天,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姚文权到昌黎县人民政府挂职担任分管科技和旅游开发等工作的副县长。他一见到伸延在西山场村里村外的长长的“葡萄路”,当即惊呼:这就是祖国北方沿海地区藏匿在大山之中的“葡萄沟”!其景其情,丝毫也不亚于他曾考察过的新疆葡萄沟。很快,他就撰写发表了专文《山沟里藏着金凤凰》,及时公布了自己在昌黎发现“北国葡萄沟”的有关情况。“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至此,当地人才恍然大悟,祖祖辈辈生活在美景如画的“葡萄沟”,却谁也没有强烈地意识到,就在自己赖以生存的这方家园,深深蕴藏着极其珍贵的生态观光旅游资源。
昌黎葡萄沟的旅游开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蓬勃激荡的1992年揭开帷幕。从那时起,昌黎县有关方面精心谋划,多方筹资,修筑了一条从十八里碑路口通往西山场村的山间小型水泥公路,在西山场村口立起“十里葡萄长廊”的门标,配备有关服务设施,并陆续对村容村貌进行相应的改造和整治,设置有关景点的介绍和宣传招牌,镌刻一些点景摩崖刻石。进入新世纪,葡萄沟的旅游开发步伐加快,《昌黎葡萄沟生态旅游观光区开发规划》适时拟定,一个大型停车场在村外及时开辟,整个景区的开发建设迅即纳入规范管理的轨道,各项旅游服务设施均趋于齐整,接待“农家乐”之旅的农家饭店、家庭旅馆纷纷开设,出售本地土特产的摊位星罗棋布,令蜂拥而至的游人在葡萄沟游览、留居更加方便、舒适,在碣石山的大山深处形成了一道异常亮丽的旅游风景线。2005年10月,以西山场村为载体的昌黎葡萄沟,以长廊景观独特、乡土风俗浓厚、景观内容丰富、游客参与性强、红色旅游展现、历史内涵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