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 “知行合一”思想对现代经济发展重要性
浅析 “知行合一”思想对现代经济发展重要性
摘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现代人们物质条件极大提高,而道德建设却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信仰缺失、伦理道德举步维艰,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道德实践与道德认知相分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思想,注重修身养性、自我完善、塑造高尚人格,达到君子品格,实现“内圣外王”。其思想对于改变当前不良社会现象、扭转社会风气、提高道德水平,提供了有效的指导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modern peoples material conditions are greatly improved, and moral construction faced with an unprecedented crisis, lack of belief, ethics is struggling, this phenomenon is mainly due to the separation of ethical practice and moral cognition. Wang Yangmings idea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are one focuses on self-cultivation, self-improvement, shaping the noble personality, achieving the noble character. The ideas has effective guidance and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changing the current negative social phenomena, reverse the social habits and improve ethical standards.
关键词: 王阳明;知行合一;伦理价值
Key words: Wang Yangming;knowledge and action are one;ethical value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0-0321-02
1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理论内涵
1.1 “知行合一”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知行学说思想最早阐述出自《尚书·说命书》篇:“知之非艰,行之惟艰”[1],指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强调行比知更困难。其后孔子提倡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他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2]可见其很重视知行的关系,但言过其行。荀子曾提出:“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则行过其言。宋明时期,我国知行学说发展到一个新时期,程颐、朱熹主张知先行后,但同时也认为知与行不能完全分离,知与行是相互联系的。程颐指出,行依赖于知,只要有知,便能见于行,所谓知必能行,而无知必不能行。朱熹也认为:“知与行,如目与足。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强调目是足行动的前提和方向。朱熹得意弟子陈淳强调知行并重,他说:“致知力行二事,当齐头著力并做,不是截然为二事。”元代大理学家许衡,主张知行各有先后,他说:“凡行之所以不力,只为知之不真;果能真知,行之安有不力者?”元代与许衡齐名的吴澄则不守门户,“会和朱陆”,发展了陆九渊的思想,认为知行都归于心,知就是行,知能行。王阳明批判的继承了程颐、朱熹、陆九渊等各种思想,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3]从而达到新高度,将知与行并作一件事,实现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的统一。王阳明这一学说对后人影响极其深远,徐阶、张居正、李贽、袁宏道、曾国藩、蒋介石等深受其思想影响,梁启超先生称其学说“势极体大,支配着全中国”。
1.2 王阳明“知行合一”思想的内涵
1.2.1 知 王阳明的“知”,指的是良知。孟子说:“人之所以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4]良知在孟子看来是指人天生所具有的伦理道德,包括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仁爱之心等,这种尊老爱幼的道德是人本身独有的,也是儒家遵从的核心思想,即仁义礼智信。王阳明进一步发展了良知思想,他认为,第一,良知即是天理。王阳明说:“若鄙人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5]任何违背天理的事情都是违反纲常伦理的,从而在具体事件中,将天理作为内心判断是非善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