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转山》中象征性与细节审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转山》中象征性与细节审美

浅谈《转山》中象征性与细节审美   [摘要] 电影《转山》是一部具有多义性主题的艺术影片,和众多艺术片一样,它具有特殊的场景设置,将故事放在神圣的西藏去发生发展,运用形象的象征性使主题得到无限提升,通过细节来展示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和灵魂,运用空镜头来表现非凡的意味。作为一部86分钟的艺术片,其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向上的追寻梦想的意义和丰富的多义性,展现出西藏地区的神圣及信仰之美就已经实属不易。   [关键词] 《转山》 象征性 细节审美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3.06.012   《转山》获得了第24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的最佳艺术贡献奖。作为一部小众艺术片,投资1000万人民币的《转山》在国内的上映仅仅收获了300万票房,不得不说其文艺价值并没有带来与之相应的商业价值。   该电影通过台湾作家谢旺林小说《转山》改编而成,对小说情节有较大修改,是由台湾陈国富监制,大陆杜家毅导演的处女作。影片带有一定程度的台湾片味道,近几年台湾正盛行“壮游”文化[1],小说及电影都应运而生。电影讲述了一个大四毕业的台湾青年张书豪,在经历了哥哥张书纬的突然离世后,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于是他不远千里,去完成哥哥的遗愿,执行哥哥未曾开始的滇藏线“骑行者”计划。在圆梦的一路上,他与女友分了手,被骗子欺骗,在骑行前期遇到有热心有梦想的李晓川大哥做向导,夜宿盐井藏人家,途中意外坠崖,躺在路中央被过路车司机打,脚踏车几乎瘫痪,逃过野狗围攻,经历严重的食物中毒后从死亡线上爬了回来,还亲眼看到了匍匐转山朝圣的藏族修行者。最终,他到达了拉萨——完成了哥哥的遗愿。   一、影片主题的多义性   如果一部影片没有了批评价值,那么它也就不存在更高程度的艺术价值,尤其是对于艺术片来讲。影片主题的分析具有多义性。导演杜家毅在采访阐述中提到,他想做的是“人”,在西藏这么一个有信仰有追求的神圣地方圆梦的人。在各种各样的影评中,大部分人都认可此影片的主题是“梦想和生命力量的追寻”,还有“自我救赎”之说。影评专家陈墨这样认为,它不是按照类型的公路片来做,它是导演??个艺术理念的实现。它并没有搞出太多的悬念,纯粹就是一个平静讲述旅途的故事。[2]   除了比较明显的这一条“梦想与生命力量的追寻”主题线索之外,还有一点也十分重要,影评家皇甫宜川认为,这部影片的主角其实有两个,一个是主人公张书豪,另一个就是西藏。[3]抛开明显的张书豪暂且不谈,既然整个故事围绕着西藏讲述,那么就必须对“西藏”这个地点所代表的意义进行分析。主题和“西藏”这个主角是分不开的,西藏是一个神秘、古老又充满神圣信仰的地方,而影片名字《转山》也是围绕西藏来转,这一点不可忽略。“转山”是西藏地区文化的一种习俗,有骑马和步行两种方式,步行又有一般步行和施礼步行,或者叫做“磕长头”,转山者不辞劳苦,历尽磨难。在当地人看来,绕山转一圈可以清除一生的罪孽,转十圈可在五百次生死轮回中免遭堕入地狱之苦,能转上一百圈即可于今生今世成佛。[4]从这个方面来讲,影片也是普通人们对信仰的仰望、渴望的一种昭显。   另外,“转山”不仅是绕着一座现实中的山在转,它所“转”的究竟是什么?兜兜转转,迈着同样的步履不断重复,是对梦想的追寻,还是对信念的坚持执着,往不好的一面思考则是“转进去了,陷入怪圈出不来了”,不管是什么,这个“转”的过程就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动起来,一切事物都会有变化,有转机。“转”也许代表着深刻的思索、强烈的反思,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转”的过程。在影片中,“转”是主人公张书豪在失去哥哥后替哥哥完成遗愿的执拗,对于其他人来讲,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无法轻易逾越的“山”,需要不停地去转,才能得到解脱或者释然,得到自由。   还有人认为这部片子是一部疗愈系电影,“生存与死亡”在影片中也有一定程度的体现。还有一种主题是“成长”,哥哥的死亡对张书豪产生深刻影响,通过“转山”这样一种方式,他成长了。同时,他解开了心结,获得了心灵上的自由。   二、赋予形象的象征性手法运用   著名词人王国维有语:“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还有一种说法:“将生命或自由之精神从物质的出入得失中超拔出来。通过这一超拔,人即获得审美眼光,这个审美眼光的要义,即所谓观于物而不滞于物。或者说,观于物而所观不在于物。”[5]两句话可以说明电影中塑造形象运用的“象征性”手法的效果和作用。通过人的想象与联想,形象被赋予的不仅仅是物体或人本身的那一种涵义,经过审美眼光,它会生发出另外一种更加深刻、更加远大的意义。有了象征性,形象不仅仅是它自己,而是观者眼中和心中的自己。   《转山》中有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和形象,可以被我们读出其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