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天籁之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侗族大歌:天籁之音

侗族大歌:天籁之音 侗族以“饭养身,歌养心”作为生活信条,唱歌是侗族人交往的媒价和特有的风俗,又是侗族文化传承的方式。侗寨中的歌队及歌队中的歌师,是侗歌的组织者和传承人,唱侗歌是侗族个体获得族群认同的最终方式。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或“嘎玛”,意为声音宏大的歌,它本是侗族多声歌的一种,即男女歌队在鼓楼正式对歌时唱的一种多声部的歌,由于“鼓楼”是侗族村寨的象征,而侗族大歌又贯穿于鼓楼对歌的始终,侗族人便把“嘎老”视为多声部歌的总称,即称“侗族大歌”。 主要流行在贵州省黔东南州黎平、从江、榕江三县侗族聚居核心区以及锦屏、天柱、镇远、剑河等地,流传面积1000公里,人口20万。 侗族大歌按其风格、旋律、内容、演唱方式及民间习惯可分为四类:即嘎听、嘎嘛、嘎想、嘎吉。嘎听称声音大歌,这种歌强调旋律的迭宕,声音的优美。嘎嘛称柔声大歌,一般以抒发男女恋爱之情为主要内容,特点是缓慢,柔媚而富感染力。嘎想称伦理大歌,是一种劝教戒世为主的大歌歌种,音乐旋律起伏不大,注重歌词内容的表述,多以称颂或讽刺为主,是安定劝抚侗家人的主要伦理手段。嘎吉称叙事大歌,多以展开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为主要内容,音乐旋律舒缓、低沉而忧伤,以单人领唱,众人集体低音相衬为主要表现方式,歌词一般较长,歌者要有惊人的记忆和丰富的表情。 作为传统“口碑”样式,侗族大歌涉及历史传说、祭祀礼仪、生产劳动、婚姻恋爱、劝事说理、咏唱风物等,大歌的歌词均是韵文体,讲究腰韵、内韵和脚韵之间的联系和押韵。 侗族大歌多以村和房族为单位组建歌队,并作为侗族传统文化的活态见证,是侗族文化在当代得以传承的主要载体。“口传心授”和“集体展演”的特殊方式,维护了其口传文化在当代延续,同时又是维系当代不同辈分侗族人的重要纽带,是侗族人共同认同的族群文化标志。 侗族大歌来源久远,宋代,侗族大歌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至明代,邝露在其所著《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长歌闭目”的情景,这就是当时演唱侗族大歌的真实记录。 在关于万物起源的侗家故事中,“歌的起源”总是与天地起源、日月起源、人类起源、侗族祖先、谷种起源等重大问题并列一起,成为侗族文化解释自我并解释周边世界的永恒主题。 明初,侗族地区开始受到汉人“养晦读书,化及地方”的影响。降及清代民国,侗族地区出现一批既懂侗歌又识汉文的侗族文人,双重的文化身份促使他们开始采用汉字记录侗族语言。至今在侗族民间还保存着不少以汉字记侗音的“大歌歌本”。虽然“汉字记侗音”在大歌传承体系中不占主流,但通晓汉文的男性歌师和进过学堂的年轻人还是有意将其引入大歌教授或学习。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大歌在侗族民间的流传几经沉浮。六十年到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中传统侗族均被列为“四旧”,重要的歌师被视为“四旧”的维护者,封、资、修的传播人。几乎与歌相关的民俗活动都被禁止。八十年代国家民族政策的调整促使以唱大歌为代表的侗族民俗迅速在侗族地区恢复。 侗族大歌自宋代形成以来,经过明代的后500余年的发展,形成了文化传承与族群认同、伦理规约与生命礼仪、婚恋方式与礼群交往、生产互助与生活互动等基本特征。 侗族大歌的传授与展演也是围绕“以本族歌唱为手段”、“以本族文化为目的”而展开。侗人由儿童时期开始聚众而歌,习得大歌且唱和鼓楼的过程也就是习得各种乡间礼俗的过程。实际上,对于侗人来说,歌唱发生在个体生命的全部过程中,在个人生命的每一个环节都起到重要的作用。以女性为例,进入鼓楼第一次独立正式对歌标志着成年,以姑娘身份在鼓楼的最后一次对歌标志着成婚,而陪伴女儿再进鼓楼则标志着为人母亲,中年之后成为歌师标志着被社区的集体认同并尊重,而他的葬礼中一定会有因歌结缘的歌伴们的护送。侗寨的老乡们常常告诫子女,不会唱歌,难以做人。因为他们知道,歌唱在传统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民国手稿《从江县志概况》中讲到:本县边胞,素重感情……,侗族大歌流行地区,一个家庭可能拥有两种互助圈子:第一是族亲互助圈,以血缘和姻亲为互助群体,第二是歌伴互助圈,即是由家庭成员的歌队朋友组成的互助群体。歌队成员共同的成长历程使他/她们形成了彼此间呼应的集体关系,唱歌中建立的友情成为彼此间终身互助的动力。在日积月累的歌唱岁月里,“合作互助”早已由一种乡礼转化为侗人的内约定和处世之道。侗人社区也因之形成一种和睦相处、互为依存、安定团结的良好风气,以及顾全大局、和善好客、注重友谊、尊老爱幼的良好习性。但凡大歌流传的村寨,少有出现打架骂人、偷盗钱物等行为。人们外出一般不锁门,就连保管粮食的禾仓,关牲畜的圈栏都建在寨外,从不丢失。侗族历史上,几乎没有发生过支系与支系、村寨与村寨之间的战争,更与苗、瑶、布依、水、汉等兄弟民族杂居共处,相互尊重,友好交往。 作为多声部民间歌曲,侗族大歌在其多声思维、多声形态、合唱技艺、文化内涵等方面都

文档评论(0)

jgx35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1134150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