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当代戏曲历史文人剧创作个性化生产
论当代戏曲历史文人剧创作个性化生产
摘 要:在戏曲的发展史上,文人作家群体是不可不提的重要推动力。当代戏曲历史文人剧创作的个性化表现在作家的有意识选择创作对象、在剧目中坚持“一人中心”并打破戏曲人物脸谱化塑造文人形象几个方面。这种个性化的戏曲生产方式受到城市剧场的影响,与现代戏曲工作室有着紧密的联系,此类剧目的创作如果能够解决趋同化的问题,会为戏曲争取更多高欣赏水平的观众。
关键词:戏曲;历史文人剧;个性化;生产
中图分类号:J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09-0014-03
在戏曲的发展史上,文人作家群体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推动力。从元代以关汉卿、王实甫为代表的“书会”作家群、明代的临川派与吴江派作家群到清朝的苏州派作家群,文人创作都是戏曲走向艺术精品化的一个助力。尽管戏曲出生乡土、长在乡土,但是在进入城市之后,经过文人的改造,总能迎合都市观众的审美情趣,取得更高层次的发展。虽然在今天,戏曲的文人创作和高雅化存在“曲高和寡”的弊端,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文人的介入使得戏曲在大剧场的演出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欣赏层次。近年来,戏剧界出现了一种新的“时尚”,以文人之手写历史上著名文人的故事,作为新编历史剧的一种,可以称其为“历史文人剧”。从京剧《曹操与杨修》、昆剧《班昭》到越剧《韩非子》,大量历史文人剧创作的涌现与城市剧场的发展、戏曲生产的个性化密不可分。那么,戏曲的个性化生产与城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又对戏曲舞台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这都是这篇文章想要探讨的问题。
一、当代戏曲历史文人剧创作
从七十年代中期到新世纪,戏曲界的历史文人剧创作不断增加,以陈亚先、郭启宏、魏明伦、罗怀臻等编剧为代表的戏曲作家在反思自己人生的同时创作了一大批久演不衰的历史文人剧。
编剧陈亚先在1987年完成的京剧《曹操与杨修》是一部充满肃杀气息的作品,整部戏以杨修的自怀才不遇到碰到“知音”再至被法场问斩的坎坷历程为主线,把他作为一位知识分子与曹操这位传统统治者的对立表现得淋漓尽致。与陈亚先不同,郭启???是一位典型的历史人物剧作家,从1978年起,他创作的《司马迁》、《成兆才》、《王安石》、《南唐遗事》等剧目都是反映文人精神品质的作品。《司马迁》一剧是郭启宏美学品味起点较高、艺术风格渐趋成熟的一部作品,该剧着重刻画了司马迁秉笔直书、仗义执言的人生态度和人格特质。郭启宏笔下的司马迁,有着文人史家的责任心、正义感与“明月纵劝千杯酒,我视富贵如浮云”的不受官场左右的决绝。《王安石》一剧着重表现了王安石与司马光之间从文坛双星与政界双要的惺惺相惜到政见不合,以致击掌绝交、势不两立的悲剧。这在部剧作中,郭启宏刻画了文人的执拗与忧国忧民的天下胸怀。在《南唐遗事》中,郭启宏笔下的李煜是一位承担古今才情却虚坐了国君之高位的才子,他是一个难得的文人,却也是颓废的君王,此剧表现了李煜骨子里作为一个文人的矛盾性格。
进入新世纪以后,越剧《韩非子》、晋剧《傅山进京》作为著作历史文人剧目在舞台上经常“亮相”。越剧《韩非子》由姚金成、卢昂编剧,反映秦王称霸之后,召韩非子进秦的故事。通过描写韩非子从珍惜与公主之间的师生之情,慷慨赴秦到因秦王不守承诺杀战俘而“死谏”,刻画了一个心系天下苍生、坚守心灵底线的中国传统文人形象。著名编剧郑怀兴的《傅山进京》紧扣山西的地缘因素,把清代山西著名学者傅山的一次“进京”生动地用戏曲形式表现出来。在剧中,身为明代“遗老”的傅山作为中国典型文人的代表,有着渊博的学识与刚直不阿的品性,他学富五车却不清高、抱怨亡国却不盲目存恨。从他的“进京”到最后“回乡”,《傅山进京》表现了一代文人真正的“骨气”,令人动容。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世纪的文人剧创作中,编剧们多了对女性文人的关注。著名戏曲编剧罗怀臻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在他的作品中,无不体现着对女性形象的偏爱:昆剧《班昭》、京剧《西施归越》、越剧《李清照》和《风月秦淮》、汉剧《柳如是》、甬剧《典妻》等,都是女性悲剧的挽歌。1997年完成创作的昆剧《班昭》是一部被称为具有“茶香”的戏曲作品。在这部专门反映女文人班昭修《汉书》经历的作品中,作家将班昭的命运与《汉书》的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从16岁到71岁漫长的生命历程中,班昭继承并实现了父兄修成《汉书》的事业及其理想。这条漫漫修书路上,留下了班昭的爱情遗憾、留下了班昭的年轻梦想,最后在坚守修书路的尽头,所有的爱恨纠缠都化为了一声叹息。与《班昭》相似,越剧《李清照》也是一部清新的女性文人剧。在这部作品中,罗怀臻把李清照从“倚门嗅青梅”的青涩爱情的懵懂、中年逐渐背负家国责任的觉醒到最后再嫁后的被骗这一过程叙写得十分透彻,很有层次感。作为一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一生都为了她珍藏的金石书卷而活,剧中的书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