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通州运河文化开发与利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通州运河文化开发与利用

论通州运河文化开发与利用   摘 要:运河文化是通州历史文化街区最宝贵的历史资源和文化符号,将在通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价值。通州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运河文化的开发与利用。   关键词:通州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运河文化;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K248/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3)-09-33(6)   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北端起点,与运河相关的历史文物,是通州最具特色的文化优势,也是通州历史文化街区最宝贵的历史资源和文化符号。以运河文化为引擎,加大运河文化街区的开发与利用,在通州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文化价值。以下试在前贤运河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通州历史文化街区更新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运河文化开发与利用的几点设想。   1 北京历史上的运河文化沿革   在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之开通前,作为北方的军事重镇,北京很早就开始利用河道来转运粮饷物资,并与通州有密切联系。东汉初年上谷郡太守王霸“从温水漕”,是北京地区以河流“省陆输之劳”的最早记载。三国时期,曹操为了巩固后方,消灭占据辽东地区的乌丸政权,先后开凿平虏渠和泉州渠。这是第一条专为打通北京地区物资供应渠道的人工运河。平虏、泉州二渠的成功开凿,使曹军的运粮船队可以自黄河北岸循漳河或清河等直接抵达幽州城下。南北朝时期,又有北齐幽州刺史斛律羡引高梁水北合易荆水,向东汇入潞水(今潮白河),一方面用于灌溉,一方面转送粮饷。   全国规模的运河开凿,肇始于隋代。为准备辽东战役,大业四年(608年),隋炀帝“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永济渠开通后,“舳舻相次千余里”,大大增加了北京漕运的规模和运力。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又在长江以南开凿运河以通钱塘江,抵达余杭。至此,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南北大运河全线贯通,北起涿郡、南达余杭,对于加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国家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辽金之后,北京逐渐成为全国首都,政治地位迅速提高,北京运河的发展也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辽朝升燕京(今北京)为南京,为加强粮食调运,临朝执政的萧太后利用永定河故道,疏浚、开挖了一条运粮河,即著名的“萧太后运粮河”。学者考证,这条运河大致从辽南京城东南的迎春门南下,经今陶然亭湖一带东行,再向东南方向流经十里河、老君堂、马家湾,在通州张家湾附近接入潞河。运河两岸及河底均为黄粘土筑成,坚固无比,故民间有“铜帮铁底运粮河”的称号。萧太后运粮河首次将南北大运河和北京城直接连为一起,在北京运河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   金代海陵王决定迁都燕京后,为保证首都的物资供应,天德三年(1151年)在调集百万工匠民夫建设中都城的同时,将漕运枢纽潞县升格为通州,取“漕运通济之义”。大定、明昌年间,又开金口引卢沟河之水以增加运河水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金口河。其路线是,自金口引卢沟河水东出,向东南注入金中都北护城河,开渠达通州。因沿河建造闸门以节水流,又名闸河。漕船顺此,可由通州直接驶入金中都。通州成为“九重肘腑之上流,六国咽喉之雄镇”。但由于卢沟河泥沙过大,金口河饱受淤积之苦,而雨季又使中都城多洪灾之虞。因此金廷后来不得不将金口堵塞,运河河道随之废弃。   进入元代后,元世祖忽必烈接受谋臣刘秉忠建议,在金中都的东北新修大都,作为南北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首都。大都每年上千万石的粮赋供应,对漕运提出了更高要求。在隋唐南北大运河的基础上,元世祖裁弯取直,先后开凿济州河、会通河,沟通了永济渠和汶水、泗水。如此,江南漕船便可由原山阳渎、淮河、会通河、永济渠,直达通州,大大缩短了南漕北运的距离。元代也大力发展海运,南方的粮食经海道运至直沽(今天津),再经河道运至通州,最后转运大都。为了解决通州到大都之间的转运瓶颈,元朝杰出的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开凿了新的运河。他上引昌平的白浮泉水西行,循西山山麓,汇集沿线山泉,聚入瓮山泊,再经长河、高梁河引入大都城,至“海子”(今积水潭等)。然后出万宁桥,沿皇城东墙外南下,再转向东南与金代闸河故道相接,最后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元世祖将这条新开凿的运河,赐名为“通惠河”。从此,经河道或海道北上的南方漕船,汇集到通州之后,可进一步直接抵达大都城内的积水潭。作为漕运的终点码头,元代积水潭一度呈现出“舳舻蔽水”的繁荣景象。   元代通惠河的建成,标志着三千多里长的京杭大运河全面开通,成为元明清三朝沟通南北经济的大动脉,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持续发挥着极其重大的历史作用。明代对北京皇城及外城进行改建,北京运河随之有所变化。先是大都北部城墙南移五里,城内坝河一段成为北护城河的一部分,而通惠河的一段水道则被围于兴建的皇城之内。北京城内于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