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羌虫病与血液系统损伤
羌虫病与血液系统损伤
[摘要] 目的 分析羌虫病的特性以及其对血液系统的损伤。方法 采用资料分析法,从2010―2011年的病历资料中找出相关资料,经过分析得出羌虫病的特性、对血液系统的损伤以及如何治疗此类疾病。治疗血液系统的损伤使用静脉注射氯霉素,同时注射丙球蛋白的方式。结果 静脉注射氯霉素的同时联合使用丙球蛋白的治疗方式对于因羌虫病引起的血液系统损伤有很好的疗效。但由于丙球蛋白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所以丙球蛋白的注射不宜过多。 结论 感染了羌虫病后很容易被误诊成为其它类疾病,因此要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在治疗因羌虫病引起的血液系统损伤时,运用氯霉素静脉注射和丙蛋白注射联合治疗是比较好的方式,值得在临床实际中推广。
[关键词] 羌虫病;血液系统损伤;治疗;误诊
[中图分类号] R5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5(a)-0189-02
《风俗通》曰:“恙,毒虫也,喜伤人。古人草居露宿,固相劳问,必曰无恙。”恙虫卵孵化成幼虫后,爬行到草地或农作物上,一旦有人坐卧或接触,恙幼虫便爬到人体身上叮咬,病原体进入血液后,出现立克次体血症和毒血症症状,导致机体发生一系列病变[1]。为了分析羌虫病的特性以及其对血液系统的损伤,该次分析的患者病历选取分别是2010―2011年该院收治的感染羌虫病患者,其中男性为26例,女性为17例,这些患者均显示出了不同程度的长虫病症状,经确证后为羌虫病。现报道如下。
1 羌虫病的概述
1.1 羌虫病的概念
羌虫病又称丛林型斑疹伤寒,或称红虫病。其致病主要为被带有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恙虫幼虫叮咬而感染的急性热病[2]。
1.2 羌虫病的临床表现
一般而言老鼠是恙虫最常见的宿主。主要症状有:在螯口处形成特有的无痛性洞穿式溃疡性焦痂;局部淋巴腺发炎肿大;自发病日起4~5 d开始,躯干先出现红疹继而扩至四肢及脸,约第9~10病日间会消退;常伴有头痛、出汗、结膜充血、昏迷、末期心跳衰竭、休克等症状。
羌虫病的潜伏期为4~21 d,一般多为10~14 d。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可以在1~2 d内达到39 ℃以上,最高时可达到40.5 ℃。多呈弛张热型,偶有畏寒或寒战,常伴有头痛、全身酸痛、食欲减退等症状。病程进入第2周,病情常会加重,神经系统的表现为神经淡漠、重听、谵妄,甚至抽搐或昏迷,并可有脑膜刺激征;循环系统可有心率快、心音弱、心率紊乱等心肌炎表现;呼吸系统出现咳嗽、气促、胸痛、两肺?音等肺炎现象;血液系统出现血小板减少及凝血功能障碍,并常伴有出血现象。第3周后患者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症状减轻或消失。但如果医治不及时,部分病情严重的会出现死亡现象。我国北方流行的羌虫病夏季型较南方严重,秋冬型较南方表现轻[3]。
1.3 羌虫病的发病原因
1.3.1 传染源 啮齿类动物为主要的传染源。我国南方以黄毛鼠、褐家鼠为主,北方则是以黑线姬鼠、社鼠为主。啮齿类动物感染后并没有症状,但病原体却可以在其内脏中长期生存,故啮齿类动物就成为了该病原体的主要宿主。此外,兔子、猪、禽类以及鸟类也有可能携带羌螨。
1.3.2 传播途径 羌螨为本病的传播媒介。在我国已证实能传播本病的数十种羌螨中以地里纤羌螨和其红纤羌螨主要传播媒介。羌螨喜生活于暖湿的丛林绿野、溪畔湖岸,这些地带鼠类潜行,羌螨幼虫因叮吮感染羌虫病病原体的鼠类体液受到感染,病原体在幼虫体内繁殖,经蛹、稚虫、成虫和卵而传给第二代幼虫,幼虫再叮咬鼠类使其受到感染,如此循环,形成自然疫源地,因此羌螨既是该病的传播媒介,也是羌虫病病原体的原始储存宿主。人因进入林地被羌螨幼虫叮咬而受染。羌螨仅幼虫为寄生性,其余阶段自营生活,且在一年终多仅吸吮一次人和动物的体液,但由于病原体可经卵下传幼虫,因此传播羌虫病的是感染病原体的第二代幼虫。
该组43例患者中,37例传染源来自于啮齿类动物,主要是受到羌螨的叮咬并发感染而致。另外6例患者,3例来自于猪,2例来自于禽类,1例来自于兔子,均为发生咬伤而染病。
2 羌虫病的预防及误诊情况
2.1 羌虫病的预防
羌螨喜生活于暖湿的丛林绿野、溪畔湖岸等地带,因为这种地带里有比较多的啮齿类动物。现在开发出和试验的疫苗只对同源株有效,但是还没有一种抗原对于所有抗原性不同的恙虫病东方次体株有效。因此如果是需要长期野外或在森林工作的人员就要采取每周一次注射多西环素的方法。而如果知识需要经常在田地里种植的农户或人员,就要采用皮肤可用驱虫剂、穿用苯甲酸苄酯(benzylbenzoate)浸渗的防护服,或者使用二乙甲苯酰胺(diethyltoluamide)制剂如OFF、DEET等喷雾(可用于衣物,也可用于裸露的皮肤)等[4]。但是上述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