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卡夫卡“看”与“被看”
卡夫卡“看”与“被看”
大凡见过卡夫卡肖像的人,不能不为他的眼睛所震撼。这双眼睛清澈纯净、明亮有神,却流露出十分复杂的信息,既有羞涩、忧伤、恬淡和迷惘,也有惊恐、焦虑、自信和犹疑……我国学者曾艳兵先生认为:“卡夫卡的眼睛里似乎什么都有,但你却无法准确说出是什么。”正如卡夫卡作品一样,这双眼睛玄奥神秘、迷雾重重,着实令人捉摸不透。可这双眼睛却像子弹一样洞穿雾瘴,一下击中世界的悖谬和荒诞之处。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中国诗人顾城及“一代人”对光明的企盼。而在卡夫卡作品中,这样的“光明”遥不可及,或许根本就不存在。对于《城堡》中K而言,“光明”是一座高高在上的城堡,如梦如幻模糊不清,看似近在咫尺,他耗尽一生时间却无法接近。对于《一道法门》中乡下人而言,“光明”是一道冠冕堂皇的法门。乡下人希望有朝一日走进大门,却一直被看守拒之门外。然而他在弥留之际却被告知,尽管法门是专门为他设立的,可他还是不能进去。对于《诉讼》中约瑟夫·K而言,“光明”是一个若有若无的罪名。他一心想要洗清“罪名”却无济于事。他被某种神秘力量牢牢操控着,陷入一个看似无形却真实存在的陷阱,最终像牲口一样死于郊外采石场。在卡夫卡看来,“光明”似乎永远都在别处,在当事人无法企及的地方。
卡夫卡对世界的思考和表达与常人不同,他总以寓言的形式观照现实人生。在《饥饿艺术家》中,艺术家以绝食表演作为谋生手段,为追求饥饿艺术的最高境界,不断突破挨饿的时间极限,最终为饥饿艺术付出生命的代价。艺术家将绝路当做活路的做法,反映人生的悖论与两难处境。在《地洞》里,鼹鼠在阴暗狭小的地洞里忙碌经营,外界稍有风吹草动,立刻战战兢兢、恐惧不已。鼹鼠的心理活动彰显了小人物生存的悲哀。在《变形记》里,格里高尔醒来后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其人生命运从此发生巨大改变,最终在绝望中孤独地死去。人变成甲虫的故事看似荒诞不经,实际上反映人生的无助和绝望:人在重重压力之下无法保全自我,以致身不由己地发生扭曲和变形,最终被异化成一只禽兽不如的虫豸。这种“变形”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发生,然而从主观感受来看,人变成虫子不仅是可能的,而且还是真实可信的。卡夫卡故意以客观冷静的语气,讲述这些残酷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他在日常生活中攫取事物的本质,以象征和寓言形式表现灵魂的挣扎。正如孙郁先生所言,“十分喜爱写作的卡夫卡,其实与我们的世俗写作理念大相径庭。如果从日常思维进入这个世界,也许我们一无所获”。
卡夫卡之所以能够练就一双“火眼金睛”,从根本上看,是由作者种族、身份、语言和疾病等因素使然。传记作家帕韦尔认为,“卡夫卡如果不是生于犹太人,养于犹太人,也就不可能是卡夫卡了”。卡夫卡在异族文化夹缝中遭受歧视、忍受孤独,“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在捷克人当中不是自己人;作为波西米亚人,他也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工工伤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阶级;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但他也不是公务员,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个作家……”这是一个缺乏安全感而又无所归属的人,他看待事物的立场与角度也与众不同。不仅如此,卡夫卡长期为多种病痛所困扰,头疼、失眠和神经衰弱等一直如影随形,令他寝食难安。更可怕的是,他患上当时的不治之症———肺结核,随时有可能被死神夺去生命。迹象表明,这些疾病加剧了卡夫卡的绝望心理。1920年,卡夫卡在给密伦娜的信中写道,“我患的是心理疾病,肺部的疾病不过是我心理疾病的蔓延而已”。
卡夫卡死后,密伦娜在悼词中这样评价作家:“他懂得这个世界,以一种不寻常而又深刻的方式,他自己也是一个不寻常而又深刻的世界。”密伦娜既是卡夫卡的亲密女友,也是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作家,她不仅强调卡夫卡看世界的本领,还肯定他是个“不寻常而又深刻的世界”,也即点明了卡夫卡“被看”的价值。此后情况也印证了密伦娜的预言,卡夫卡果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反响。读者阅读卡夫卡作品,作家借鉴卡夫卡的写作经验,学者则分析和评论卡夫卡及其创作,所有人都试图走进卡夫卡这个“深刻的世界”。据曾艳兵先生Google引擎搜索(2012年7月),中文“卡夫卡”有60.3万条信息,“FranzKafka”有207万条信息,而“Kafka”则多达1230万条信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全世界有数以万计的人在阅读和关注卡夫卡。卡夫卡已形成盛大的“被看”景观,其影响也远远超出文学和文化领域。
但卡夫卡正如其笔下城堡一样令人费解。从表面看,卡夫卡并不注意塑造人物形象,小说情节极为简单,叙述风格也比较平淡,按说,他的作品应该不会太过复杂,然而正是这种看似简单的创作手法,令卡夫卡小说充满荒诞意味和悖谬色彩,卡夫卡因此成为一个没有谜底的谜。人们从不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