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八王之乱”发生原因
“八王之乱”发生原因
【摘 要】八王之乱是西晋武帝去世后统治集团内部爆发的一场权力斗争,是导致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关于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学界意见不一。本文认为西晋皇权没有和门阀士族力量形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也是导致其发生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八王之乱;皇权;门阀士族
“八王之乱”是西晋统治集团内部爆发的一场争夺权力的斗争,由宫廷政变开始不断激烈化,最终演变成大规模战乱。其发生的原因一般被认为是武帝分封诸王。王仲荦先生认为“八王之乱”是因“使诸王出专方面重镇所致”。祝总斌先生则不以为然,他在《“八王之乱”爆发原因试探》一文中逐条论证上述两种观点不成立,并提出这一动乱的发生根源于晋武帝临死前的不恰当安排。武帝一方面传位给白痴的晋惠帝,另一方面又任用无才无德的杨骏为辅政大臣。
若从“八王之乱”爆发的开始来看,这两条原因确如祝先生所说,是贾后等人得以为所欲为的重要条件。但是若没有这两个安排上的“失误”,西晋就可以长乐久安吗?更准确的说,是这两个偶然的安排才导致西晋发生一系列篡夺纷争的吗?
西晋的制度比前朝而言,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但是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中来看,距离中央集权的顶峰――清朝仍有漫漫长路。西晋的中央集权制度并不十分完善和成熟,这是受历史条件所限,并不是西晋建设的不足。西晋建立的最初时期,中央集权统治在制度上就是很不完善的,晋武帝以个人的强势作为,逐渐建立起了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统治。但这种集权统治不是以制度完善的方式来达到的,而是建立在晋武帝个人手段和魄力的基础之上。在这个过程中,中央集权制度虽然也得到了一些发展,但并没能成为统治的保障。何况制度的保障作用大多情况下依赖于官僚集团对制度的切实履行。
这样,武帝病死后西晋的统治就出现两个明显的薄弱点。
一是晋惠帝没有武帝的强权手段和实力,不能震慑臣僚。这一点且不论惠帝是个白痴,就算是正常人,也很难完全再现武帝的强悍手段和权威。当时除太子外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齐王攸虽为一些人所推崇,但也显然不具备晋武帝的手???和魄力。所以想依靠选择一个比肩武帝的继承人维持统治基本是不可能的。
二就是没有忠实的为维护皇帝统治而服务的政治力量或利益集团。晋武帝任用的辅政大臣是无名无才却擅谋私的外戚杨骏。另一被属意的人选汝南王司马亮,虽是宗室却软弱无能。那么只要辅政大臣选用有才之人就可避免这场暴乱么?我看未必。这两人虽施政无能但并非因此导致了西晋多年混战,且他们在“八王之乱”刚开始就先后为贾后所杀。细看参与变乱的诸王等各派势力,开始时都没有强劲的实力,军事、政治力量都较薄弱,决不能和西晋中央相比。从贾后到主要的八王,他们谋取权力和赢得优势不外乎通过三种手段:矫诏、指责对方谋反而后发起讨伐、控制惠帝。贾后得以为所欲为,皆因她在惠帝左右成为了诏令所出。楚王玮矫诏,召三十六军杀汝南王亮。淮南王允兵力少而连连得胜,是因其称赵王谋反而在对战中得到支持。赵王伦矫诏,命人进宫抓获、赐死贾后,并诈称有诏而杀淮南王允。齐王?宣布赵王篡逆,以较少兵力灭之。河间王?、成都王颖、东海王越联合讨伐长沙王?时,也因?控制着惠帝而屡不能胜,最后勾结内外先控制了惠帝才杀了?。
这一方面表明武帝建立的中央集权统治下形成的皇帝的权威仍很强盛,得皇权者可以获得道义上名正言顺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暴露出皇帝,或者说皇权的孤立。前后数次的挟持、矫诏表明,皇帝缺乏与官僚集团的联系。这种联系的缺乏既有制度上的,也有利益上的。制度上即表现为矫诏的难度实在太小,说明皇帝对外发布诏令时的程序不健全、没保障。在中国古代后期制度更加完善的时候,矫诏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利益上则透露出士大夫官僚集团,尤其是有威望的门阀士族为首的高级官僚阶层对皇帝的淡漠与疏离。表面看来好像不论官僚士大夫或将领军民都十分忠于皇帝和其诏令,因为有诏者或奉惠帝为上者即能占据道德的制高点号为正义之师,进而赢得众人的支持。但是皇帝屡受贾后、诸王控制,遭到挟持或系矫诏都显而易见,这种情况下对诏令和皇命的尊崇,实际上不过是对当权者的迎合罢了。因为政局动荡变幻莫测,今日的得势者明日就可能命丧他人之手,一旦站错队就可能落得万劫不复。所以最安全的两条路就是:要么远离政治,要么忠于“皇命”。当时的大多数士族官僚确也以自保为旨,或远避纷争,或一味逐奉权力,不论哪一派势力都难见宋明死节之士。何劭圆滑的游走在诸王间。和峤在武帝时执言储君事,惠帝当政却也奉承应和。裴楷躲避锋芒,杨骏专横时做了太子少傅不再过问朝政,玮、亮争斗时又求出外镇,等事情平息后才入朝做了中书令。王戎“与时舒卷”,故意败坏声名以求自保,“以王政将圮,苟媚取容,属愍怀太子之废,竟无一言匡谏。”曾任宰相的王衍更是专谋自保,他以弟王澄为荆州刺史,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自己留京,精心营造退路,从结果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