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指称一种推理解释.docVIP

  1.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名称指称一种推理解释

名称指称一种推理解释   摘要:名称语义认知研究主要由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来完成,这些研究对密尔、弗雷格和克里普克等人开辟的研究方向深信不疑。本文给出逻辑之维研究名称语义认知的必要性,试图提炼经典名称指称理论的逻辑特征,消除其边界。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提出一个关于个体如何确定名称指称的“推理解释”,并从认知的角度给出诉诸语用解决语义问题的一个具体途径。   关键词:名称语义;名称指称;使用规则;推理解释;直觉   中图分类号:B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3)02-0017-07   语义研究得到哲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领域的重视。经过塔尔斯基(A.Tarski)、卡尔纳普(R.Carnap)、蒙塔古(R.Montague)、克里普克(S.Kripke)、蒯因(W.Quine)等人的努力,名称语义研究成为语义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并形成一个语言哲学的研究传统。在这个传统中名称语义研究被分为意义与指称两个方面。上述研究传统有两个特点:一是使用技术手段,使得语义研究有形式化特征;二是坚持弗雷格(G.Frege)的“心理与逻辑”之分,拒绝接受对心理因素的分析。近十几年来,随着心灵哲学研究的兴起,学界出现了结合语言学与心灵哲学研究名称语义的趋势。“二维语义学”(two-dimensional semantics)和“推理主义”是其代表。前者注重意向在确定名称语义过程中的作用,将个体意向分为“原初意向”(primary intention)与“次要意向”(secondary intention),并将它们与对可能世界的两种认识结合起来确定名称的外延。“推理主义”则依据自然科学的史实诠释名称指称及其解释作用。这些努力使得名称语义研究呈现出一种诉诸语用解决语义问题的趋势,但其中都有对个体心理因素的观照,而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个体如何把握名称的语义?   本文即研究个体何以确定名称的指称,试图给出一种诉诸语用解决语义问题的途径,要回答的问题是:当个体遇到含有某个名称的表达式并意欲对之作出反应时,他/她如何确定该名称的指称?(本文所谓个体是指没有受过系统逻辑推理训练的普通人。)我们希望概括出个体确定名称指称的特征。文章共分为三节。第一节分??一阶逻辑的理论预设,认识从逻辑的角度研究名称语义的意义。第二节分析确定名称指称的两个前提条件。第三节,基于对“使用规则”和“决定性信念”的概括,提出一个确定名称指称的“推理解释”,将个体获得名称指称的过程解释为一个推理,并检验其解释力。   一、一阶逻辑与名称语义认知   一阶逻辑以演绎性为突出特征,这种演绎性得益于“逻辑后承”概念的丰富与发展。但“逻辑后承”这个范畴自产生起就有其不确定的一面。多数情况下,一阶逻辑不能实现全称证明,只能将其理论合理性建立在“不出现反例”的基础上。对“逻辑后承”概念的常见解释如下:   在某个形式语言L中,如果从前提ψ1,ψ2,ψ3,ψ4,ψ5……ψk到结论φ的推理有效,则φ是前提集{ψ1,ψ2,ψ3,ψ4,ψ5……ψk}的后承。或者说,如果句子φ是句子集合г的后承,那么,不可能关于г的所有句子的解释都为真而φ为假。   这一解释中的“……”是一种由集合论作支撑的概括,很少有学者把这种省略视为一阶逻辑的缺陷。但正是由于如此省略的存在,一阶逻辑的证明才不得不依赖于“不出现反例”。除了证明技术的需要,这种省略所概括和应对的是什么?   塔尔斯基从语形和语义两个方面认识一阶逻辑的上述困难:一方面,一阶逻辑不得不基于一些非句子的因素来量化句子,这使得对句子之真的解释难以摆脱循环定义;另一方面,受维也纳学派的影响,逻辑学家倾向于认为“真”是一个形而上学的东西。当时还没有明确的语义后承概念,塔尔斯基创造了“可满足关系”(“|”)这个术语,以图区别逻辑后承与语义后承,并在二者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塔尔斯基做出如下界定:   句子φ是句子集合г的后承,记为гφ iff φ在г的所有句子解释为真的解释中也为真。   关于这一界定的一个共识是,“可满足关系”将“真”这一语义内容与“解释”巧妙地结合起来。既然句子φ是句子集合г的后承,则φ由г中一个以上句子的意义导出。г所包含的句子根据某种语义相关性簇集起来,可以导出φ的那些句子之间也有某种语义相关性。不管这两种语义相关性是否同一,从逻辑的角度看,联接词和名称是决定这种语义相关性的关键。那么,接受“句子集合”的不定外延和一阶逻辑“逻辑后承”解释中的“……”都是技术的需要,认识逻辑后承,则必须解释名称的语义。   可能有人认为,一阶逻辑的上述不足可以在哥德尔(K.Godel)那儿得到补充,因为哥德尔的工作表明,通过对有限对象的分析或者形式证明,可以接受关于“|”的全称量化结论(事实上,一阶逻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