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考试大纲
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考试大纲
中医学基本理论与技能和相关知识大纲
一、相关能力(约占20%)
(一)言语理解
考察考生的文字阅读能力
(二)逻辑推理
考察考生的演绎推理能力
二、专业素养(约占80%)
(一)中医基础理论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2.精气学说
3.阴阳学说
4.五行学说
5.五脏
6.六腑
7.奇恒之腑
8.精、气、血、津液、神
9.经络
10.病因
11.发病
12.病机
13.防治原则
(二)中医诊断学
1.绪论
2.问诊
3.望诊
4.望舌
5.闻诊
6.脉诊
7.八纲
8.病性辨证
9.脏腑辨证
10.六经辨证
11.卫气营血辨证
12.三焦辨证
(三)中药学
1.药性理论
2.中药的配伍
3.中药的用药禁忌
4.中药的剂量与用法
5.解表药
6.清热药
7.泻下药
8.祛风湿药
9.化湿药
10.利水渗湿药
11.温里药
12.理气药
13.消食药
14.驱虫药
15.止血药
16.活血祛瘀药
17.化痰止咳平喘药
18.安神药
19.平肝息风药
20.开窍药
21.补虚药
22.收涩药
23.攻毒杀虫止痒药
24.拔毒化腐生肌药
(四)方剂学
1.总论
2.解表剂
3.泻下剂
4.和解剂
5.清热剂
6.祛暑剂
7.温里剂
8.补益剂
9.固涩剂
10.安神剂
11.开窍剂
12.理气剂
13.理血剂
14.治风剂
15.治燥剂
16.祛湿剂
17.祛痰剂
18.消食剂
19.驱虫剂
20.涌吐剂
(五)针灸学
1.针灸学发展概况
2.经络系统的组成
3.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4.腧穴的分类
5.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6.特定穴
7.腧穴的定位方法
8.手太阴肺经、穴
9.手阳明大肠经、穴
10.足阳明胃经、穴
11.足太阴脾经、穴
12.手少阴心经、穴
13.手太阳小肠经、穴
14.足太阳膀胱经、穴
15.足少阴肾经、穴
16.手厥阴心包经、穴
17.手少阳三焦经、穴
18.足少阳胆经、穴
19.足厥阴肝经、穴
20.督脉经、穴
21.任脉经、穴
22.奇穴
23.毫针刺法
24.常用灸法
25.拔罐法
26.其他针法
27.头针、耳针
28.治疗总论
29.头面躯体病证
30.内科病证
31.妇儿科病证
32.皮外骨伤科病
33.五官科病证
34.急症
(六)中医内科
1.感冒
2.咳嗽
3.肺痈
4.哮证
5.喘证
6.肺胀
7.肺痨
8.痰饮
9.自汗、盗汗
10.血证
11.心悸
12.胸痹
13.不寐
14.厥证
15.郁证
16.癫狂
17.痫证
18.胃痛
19.噎膈
20.呕吐
21.呃逆
22.泄泻
23.痢疾
24.腹痛
25.便秘
26.肋痛
27.黄疸
28.积聚
29.鼓胀
30.头痛
31.眩晕
32.中风
33.痉证
34.疟疾
35.水肿
36.淋证
37.癃闭
38.腰痛
39.消渴
40.痹证
41.痿证
42.内伤发热
43.虚劳
(七)中医外科学
1.总论
2.疮疡
3.乳房疾病
4.痈疸
5.肛肠
6.泌尿男科
7.皮肤病
8.其它疾病
(八)中医妇科学
1.绪论
2.女性生殖器官
3.女性生殖生理
4.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5.妇科疾病的诊断
6.妇科疾病的治疗
7.月经病
8.带下病
9.妊娠病
10.产后病
11.妇科杂病第
12.计划生育
13.女性生殖功能的调节与周期性变化
14.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断技术
(九)中医儿科学
1.中医儿科发展简史
2.小儿生长发育
3.小儿生理、病因、病理特点
4.四诊概要
5.儿科治法概要
6.儿童保健
7.胎怯
8.硬肿症
9.胎黄
10.感冒
11.咳嗽
12.肺炎喘嗽
13.哮喘
14.鹅口疮
15.口疮
16.泄泻
17.厌食
18.积滞
19.疳证
20.营养性缺铁性贫血
21.汗证
22.多发性抽搐症
23.惊风
24.癫痫
25.急性肾小球肾炎
26.肾病综合征
27.尿频
28.遗尿
29.五迟、五软
30.麻疹
31.风疹
32.猩红热
33.水痘
34.手足口病
35.流行性腮腺炎
36.流行性乙型脑炎
37.百日咳
38.寄生虫病
39.夏季热
40.紫癜
41.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十)诊断学基础
1.症状学
2.问诊
3.检体诊断
4.实验室诊断
5.心电图诊断
6.影像诊断
7.病历与诊断方法
(十一)传染病学
1.总论
2.病毒性肝炎
3.流行性出血热
4.艾滋病
5.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7.伤寒
8.细菌性痢疾
9.霍乱
10.消毒与隔离
(十二)内科学
1.呼吸系统疾病
2.循环系统疾病
3.消化系统疾病
4.泌尿系统疾病
5.血液系统疾病
6.内分泌系统疾病
7.急性中毒
8.神经系统病
(十三)医学伦理学
1.医学与医学伦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