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诊断与治疗新理念江西郭中孟2014.ppt

精神分裂症诊断与治疗新理念江西郭中孟2014.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精神分裂症诊断与治疗新理念江西郭中孟2014

精神分裂症诊断与治疗 理念的演变 江西省精神卫生中心 郭中孟 主任医师 2014.5 讲座提纲 概述 诊断概念的演变(历史回顾) 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基于SPORT研究结果的临床治疗观念的转变 精神分裂症治疗新理念 概述(1) 自1896年Kraepelin提出“早发性痴呆”到20世纪初Bleuler命名“精神分裂症”,再到20世纪中叶,精神分裂症一直被认为属于功能性精神障碍之列。 Kraepelin认为,早发性痴呆可能是大脑器质性损害疾病的推测,以及实质上属认知功能损害的所谓“痴呆”的临床描述,长期未得到证实。 概述(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30多年,分子遗传技术 ;神经生化,生理,精神药理学;CT、MRI、PET等脑影相技术以及组织病理学等新理论新技术在分裂症病因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对分裂症的认识从临床现象学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对分裂症本质的认识得以逐步深入。 概述(3) 众多基础研究中的新发现应用于解释分裂症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理论和假设。如:分子遗传理论,神经生化假说,大脑病理和结构改变和神经发育异常假说等。 这些理论的创立,进一步改变着人们对分裂症的防治理念。 概念的历史回顾(1) 19世纪中叶以来,把本病不同症状分别看成独立的疾病单元 早发性痴呆(法 Morel,1860) 青春型痴呆(德 Hecker,1870) 紧张症(德 Kahlbaum,1874) 克雷丕林(德 Kraepelin,1896 )认为上述情况是同一疾病不同类型,命名为“早发性痴呆” 强调认知功能损害和早发性,认为多数患者呈进行性恶化 现代精神病学的奠基人 概念的历史回顾(3) 法国学者K.Schneider提出首级症状(first-rank symptoms),强调症状在诊断中的重要性 3项幻听:思维化声;争论性幻听;评论性幻听 7项自我意识:思维被夺;思维被插入;思维被广播或扩散;被强加的情感;被强加的冲动;被强加的意志行为;躯体被动体验 1项原发性妄想:妄想性知觉 ★强调阳性症状,操作性强,具有较好实用性,缺点是其他精神障碍(如双相障碍)的出现率也高达10%~20% 概念的历史回顾(4) 1980年,英国学者Crow提出了阳性与阴性精神分裂症(I型、II型)的概念,为基础和临床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基于病程和转归,有人建议将本病分为过程性和反应性两类,也有建议分为核心型和周围型。 Kraepelin和Bleuler的理论为分裂症的概念奠定了基础,后来的学者虽有所补充,但基本观点无重大变更。 现今的定义: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一般无意识障碍和智能障碍,病程多迁延。 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进展-遗传学(1) 临床遗传学研究 家系调查:患者近亲中患病率比一般居民高数倍,与患者血缘关系越近,预期发病率越高。 双生子研究: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约50%)约为异卵双生子(约10%)的数倍,为普通人群的35~60倍。 寄养子研究(寄养在相同环境中):分裂症母亲的寄养子患病率显著高于健康双亲的寄养子。 遗传因素起着重要作用,但确切遗传方式不清楚 单基因理论、多基因蓄积效应理论、基因异质性理论 病因与发病机制-遗传学(2) 病因与发病机制-遗传学(3) 实验遗传学研究(连锁与关联分析/基因组扫描) 连锁研究发现了基本涵盖所有染色体的区域 候选基因研究发现了包括COMT、DISC1 、BDNF 等数十个基因为易感基因 病因与发病机制-遗传学(4) 病因与发病机制-遗传学(5) 病因与发病机制-神经发育异常(1) 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神经发育异常有关 胚胎期大脑发育异常(新皮质形成期神经细胞从大脑深部向皮层迁移过程中出现紊乱,神经元转移的错位,神经元轴突和树突移行异位) 即刻效应不明显——进入“相对静止期” 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外界不良刺激下(二次打击学说)——发病 病因与发病机制-神经发育异常证据(2) 非进展性的脑结构损害 非进展性的认知损害 细胞结构异常不伴有胶质细胞增生 儿童期就有认知和社会功能损害 神经系统软体征 过多的冬季出生和产科并发症 神经生长因子(N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营养因子-3(NT-3)的功能异常会导致大脑发育、神经可塑性及神经连接异常,进而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相关。 病因与

文档评论(0)

shujuk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