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略论中国古典文论民族特征
略论中国古典文论民族特征
[摘 要] 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古代的中国人认为国土就是他们的“世界”。然而,人们今天所使用的世界一词,最早源于佛经,出自佛教,所以世界是一个外来词汇。“世”为时间之意,“界”为空间之意,它有时间空间不可分隔的道理。在古汉语中最贴近“世界”意思的大致只有两个词:一个是“天下”,一个是“四海之内”。中国的伟大思想家们,从孔子一直到清代中期的几千年里,没有一个有过出海冒险的经历,这到底是为何呢?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论;民族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9-217-2
一、社会基础:举世无双的农业文明
尽管我们的孔子和孟子生长的地方都距海不远,可至圣先师孔子在《论语》中提到海的只有一次:“道不行,乘桴浮于海”。意思是说,如果自己的主张行不通才被迫远离大陆,漂洋过海。当他的学生仲由听闻老师出海会带着自己一同前行时,十分高兴,这一幕被传到孔子那里后,他却反目批评仲由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可见,出海并非孔夫子之本心,只不过是他老人家抑郁不得志时的哀怨之词罢了。孟子提及海时,也同样简短:“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由此可见,这与生活在海洋国家、整日乘船奔波于列岛讲学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该是多么的不同。希腊人生活在海洋,靠商业维持其繁荣。他们惯于变化,不怕新奇。而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认为凡是都有本末,不能“本末倒置”。 “本”即农业,而“末”则是商业。农业关系民生大计,而商业只是用来交换,没有农业生产就无所谓交换,所以历朝历代直至清朝末年政府依然认为要“重本轻末”。并由此将社会划分为四个阶层:“士农工商”,古代所谓四民,即大学士、种田的、做工的、经商的。商是互通有无的,必依赖他人而后能行,所以位于社会底层。一个家庭倘若世代能够以“耕读”为业,那将是无限光荣。“上农”这一传统,起源时间早,历史延续长,进而也就锻造了中国举世无双的农业文明,这也就影响了与之相行的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文化领域,当然古典文论也不例外。
二、哲学依据:大生命宇宙观
《老子?一章》:“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意在阐释万物生化的本源。《老子?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兮其若存。”这是大生命宇宙观的性隐喻,原于女阴崇拜。《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王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引文,据张松如《老子校读》)。《周易》的大生命宇宙观与《老子》之说虽然不尽相同,但也认为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永恒过程。《周易?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近代学者郭沫若认为郭末若认为,“―”代表男性生殖器,“- -”代表女性生殖器,虽有哗众取宠之嫌,但也不无道理。于是乎,在这种阴阳互动的规律下产生了:乾(天),坤(地),艮(山),兑(泽),震(雷),巽(风),坎(水),离(火),即宇宙的万事万物,这明显不同于西方的“上帝创世论”。
三、大文观:天文、地文、人文
在中国先民看来,“文”从一开始就不纯粹是人的创作,而是天人互动的结果,这与上述的农业思想不无关联,《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附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文也者,天人之撰也。”(刘宗周《论语学案?八佾》)人在与“天文”打交道的过程中领悟“天文”而触发的情感与认识,以及由此而展开的使人成为文明人的一切活动,都是“人文”的展现形式。“人文者,上而礼乐、法度、文辞、威仪,下而风俗、歌谣、婚丧、宾祭皆是也。”人类在与天文打交道过程中的一切创造,都是人文的呈现形态。“人文之元,肇自太极”,说到底它源于自然的天文。 汉儒所说的 “文祖,天也。天为文,万物之祖”所表达的就是这种一“文”的观念。人文源于自然,这与西方以人的思维规定、规范存在的理路根本不同。刘勰在《原道》篇中开宗明义就对这一体系高度概括的理论表述:“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辉事业,彪炳辞义。”他将 “彪炳辞义”与“发挥事业”相提并论。由此,刘勰在《文心雕龙》里建构了一个大文观统合下的文章之学的宏大体系。从上古“文”的概念提出,到20世纪由西方引进的 “纯文学”概念的确立、通行,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国文论史》应当如实叙说它在中国文论的不同发展阶段上,随着中国文学实践的发展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