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建伟 “当代”即是与今天“不共识”.doc

汪建伟 “当代”即是与今天“不共识”.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汪建伟 “当代”即是与今天“不共识”

汪建伟 “当代”即是与今天“不共识”   对汪建伟进行采访,几乎每次都会经历问题和思维的逆转与颠倒过程,这次关于当代艺术“输出”的提问也是在一些看似毫不相关的谈话中开始并结束的。但当我回头听采访录音,并努力重新思考和消化汪建伟所谈到的“时间”、“历史”和“乡愁”等问题的时候,“输出”作为一个无果的药引,确实也可以引发出很多看似与主题毫不相关、却依然能够深入到对当代艺术的“系统”产生疑问的更大范畴中来进行讨论的可能性。   闲谈或许不是理清思绪的最好方式,甚至会引发出更大的误解和歧义,但我更愿意别人对我的问题提出疑问,并将它引向另一个层 面的讨论之中。这种“答非所问”的叠加并非要彰显一种“我即是真理”的绝对立场,而是记录了一次背离我习惯中一问一答采访形式的突然入侵,并在最初的茫然过后,用很多看似“无关”的文字来拷问并修正着我所预设的种种“必然”。   我认为以“现代性”来讨论当代是有问题的。其中首先涉及到“现代性”的概念,你谈到的“现代性”到底是个什概念?是一个“历史”概念?还是“时间”概念?或者是把这段时间和这段历史连接起来的概念?如果搞不清楚上边的问题,我们只能在充满腐败的不明中来谈论这些看似真实实则虚幻的东西。   “时间”和“历史”   我们不假思索地接受了一种关于“历史”和“时间”的命名方式,并把它们和中国之前的艺术实践习惯性地对应起来,但其中却充满了误解。我们一直所接受的时间概念是基督教的时间概念,这来自于我们的意识形态,而我们的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为基础的—马克思来自于黑格尔的,而黑格尔的时间观则来自于基督教的—线性的时间观,在有了救赎和末日的概念之后,时间永远是不断地走向“救赎”终点的一种累积。阿甘本在谈论维科把几何学的观念引进到“时间”概念中时,用了一个词叫做“邪恶的开口”,他认为时间具有物理性和客观性,换句话说就是时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在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事情就被称为“历史”。当这段历史被和一段不可更改和动摇的时间并置在一起的时候,历史也就变得不可动摇了。我认为我们现在很多关于历史的书写只是一种表面化的书写,因为它没有对于时间经验的改变,阿甘本说的非常好“任何一次革命都是从改变时间的经验开始的”,这也直接涉及我们为什么从不谈论真正的“当代”的概念?   阿甘本在提出“当代”概念的时候从尼采的理论中借来一个词“不合时宜”,这个概念很重要:他认为当代不是与今天同步的,也不是故意地把自己停留在过去的某一个时间里。我认为“当代”即是与今天的“不共识”,而回到艺术上来说,“当代”应该不能够被过去所回收,但同时它又以今天的方式来和被过去否定的那一部分产生了关联,同时又拒绝可能在未来产生的任何腐败。这个“时间”解脱了线性历史因果论的束缚、解脱了所有定量的关系,所有的讨论和价值在这样的时间里产生了一个属于它自己的时间,而我们则是被突然召唤到这样的一个时间中的,这叫做“当代”。   乡愁俱乐部   我觉得在这样的氛围里来谈论才是有意义的,否则的话我们所谈的仅仅是一种“乡愁”。乡愁是一个利益的共同体,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对他(她)所经历过的事情的一种个体式的记忆,或者说是在用已经死亡的财产企图来兑换今天价值的一种手段—一群人以其共同拥有的经验来决定价值,只有我们在同样的时间里经历过相同事情,才有资格在其中获得价值的共识。而与“我们的”共同经验无关的人只能是倾听者:我告诉你事情是怎样的,但你永远也没有机会进入到事情的核心中去—“你”永远会处于被我的“时间”所奴役的状态中,而“我”则始终拒绝你得到权力的机会,这就是“乡愁”的VIP俱乐部。   “乡愁俱乐部”是一个意识形态的俱乐部,它要求你必须在这个权力的系统中才有资格获得权力的恩赏,而今天中国当代艺术也在分享着类似的逻辑。“乡愁”引导着舆论在各自被规定好的完整性中,拿出不同系统间的差异来进行交换。这种以物换物的交换实际上是在倒卖舆论,其中只能产生出一些倒卖的经验,而并没有“真理”到场—没有对于时间经验改变的创作最终可能会生产出一个新的“年代”,但却为所有被包装过的复辟制造了最佳的良机,在今天它存在的合理性就是捍卫了“环境多”的概念。但表象上的“多”实则还是在表达着对于封闭和保守的尊崇,这是一个跟利益相关的问题。   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   如果我们承认世界是“多”的话,为什么会将交流的主要方位定在“西方”呢?交流真有意义吗?还是我们只是希望和我以外的世界来做某种“物流”上的交换,并从中产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而这种时间和空间的交换在本质上只能增加物流的成本:在“倒腾”的过程中很多东西看似是在“交流”中被增值了,但这只是一种人为的增值方式。并且这种所谓的“交流”往往转变成一种哭诉的状态,它也是后殖民的逻辑所产生的、一种特殊的以地区身份来产生意义的道德勒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